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硅谷银行破产或引发科技圈金融海啸
  • 2023/3/13 9:29:3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吴新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我们,正在成为科技圈历史的见证者。由硅谷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海啸中,有多少科技企业将成为裸泳者?

硅谷银行会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吗


2008年,雷曼兄弟银行宣告破产,引爆全球金融海啸。15年后,硅谷银行轰然倒地,再次震惊了全球资本市场。在全球股市剧烈波动、全球经济发展不明朗的背景下,硅谷银行破产会引发蝴蝶效应,成为新一轮金融海啸的导火索吗?


成立已有40年的硅谷银行是美国第16大银行(按资产总额排序),这家拥有1.5万亿元人民币总资产的金融巨头却仅仅花了48小时就完成从暴雷到破产的全过程。美国时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声明称,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当日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FDIC为破产管理人,介入后续存款保险事宜。此前一天,硅谷银行突然宣布,出售其所有210亿美元的可销售证券,并寻求通过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募资22.5亿美元,以避免流动性危机。

硅谷银行此次爆雷被视为美国金融业2008年以来最大的倒闭案。尽管美国白宫经济学家第一时间出面表示“对银行系统充满信心”,但这一事件还是引起了市场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关注。


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知名度,硅谷银行显然比不上全球第四大投行的雷曼兄弟,但在科技创投领域,硅谷银行却绝对称得上“风向标”三个字。从商业模式来看,硅谷银行是一家传统的商业银行,但目标客群比较特殊。该行长期深耕PE/VC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领域,主要向PE/VC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员工投放贷款并获得存款,就像一家虚拟的“创投圈集团”的财务公司。

也正因如此,硅谷银行破产消息传出后,美国诸多投资基金、高科技企业纷纷站出来公布在硅谷银行的存款金额,并测算由此带来的风险敞口。国内也有不少科创、科技企业以及创投、金融机构表示不会受硅谷银行破产影响,可真的如此吗?当雷曼兄弟破产案的痛苦记忆被唤醒时,一场波及全球科技创投领域的风暴风暴恐怕已经无可避免。


离科技圈越来越近的金融海啸


从成立以来,硅谷银行的声誉一直非常好。迄今为止,硅谷银行已经支持了3万多家初创公司和700多家投资机构,这当中,甚至包括了facebook和推特。在初创企业的信贷市场,它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作为科技创业领域基石的硅谷银行破产,会对整个科技创投圈的产生多大影响呢?


硅谷银行成立初期主要经营零售业务,后逐渐转向为科技、半导体等行业提供融资服务,该银行在科技、半导体等行业具有较高的业务占比,被誉为美国科技金融的代表之一。Y combinator(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首席执行官Garry Tan在接受CNBC 采访时表示,本次硅谷银行暴雷事件可能影响了1000家初创企业,其中 1/3 将无法在未来30 天内发放工资。这对初创企业而言,是一个“种族灭绝级”的事件。 


大量初创企业将资金存放在硅谷银行,而保险公司理赔的上限是25万美元,可问题是硅谷银行可能存在大量未投保的存款。关于保险,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但根据硅谷银行的第四季度电话报告,其1610亿美元的存款中只有5.69%获得了保险,这意味着海量初创企业不仅会受到硅谷银行破产冲击,更面临短期内陷入资金流干渴的境地。

如此巨大的影响主要同硅谷银行商业模式有关,硅谷银行按照客群与金融服务范畴,大概分成三大业务板块,一是全球商业银行(Global Commercial Bank),主要负责对公信贷与企业债务融资、二是私人银行(SVB Private Bank),为高科技企业创始人与创投机构大佬提供个人金融服务,三是股权投资(SVB Capital),其中包括SVB资本公司、SVB资产管理公司、SVB财务顾问公司、SVB分析公司、SVB证券公司、SVB环球金融公司等,通过生态化服务带动银行信贷与股权投资业务发展。


三大业务板块听上去很复杂,但其业务根本依旧是“投资+存贷业务”并举,不过因为是专门为风投和初创企业服务的银行,其提供的服务和一般的银行很不一样,对于初创企业非常灵活,支持力度也很大,而且它有很多金融产品是专门为初创企业或者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去设计。如初创企业可以通过硅谷银行拿到风投的资金,再用这笔资金为抵押向硅谷银行做企业借贷,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发展中,这样的操作显然具有一定的杠杆效应,而对于现金流状况较好的初创企业而言,其短时间花不掉的融资,也可以通过硅谷银行进行放贷或投资,从而实现“钱生钱”。


而在资本方面,硅谷银行的出现,不仅起到了PE、VC基金同创业企业的“中间人”作用,资金在平台流动的过程中,硅谷银行的担保和监控也有助于提升资金安全性,最为重要的是硅谷银行能够通过一系列合规授权,让PE、VC基金账户上的资金通过稳定投资项目获得增值。

作为“中间人”的硅谷银行不仅让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安心,更在平台资金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攫取巨大利益,其股权投资(SVB Capital)部门更是会直接参与创业企业的孵化,而只要不出现挤兑事件,硅谷银行就能够利用高速流动,让小部分资金支撑起一个巨大的资金盘,只是这其中到底有多少资金在空转就不为外人知了。


两年前低利率时期,当时美国的科技初创企业融资环境宽松,手里积累了大量现金和存款,于是它们将钱存进了硅谷银行。根据Angry Capital Ventures的数据,从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硅谷银行吸收的存款从610亿美元增长到1890亿美元,平均利息成本仅为约0.25%。而硅谷银行2021年时仅占1%资产的股权投资业务就拿下了5.6亿美元的收益,而占了大半壁江山的传统业务实际只有7.6亿的利润,这套资金运作的手法显然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无论是股权投资客户还是贷款客户,硅谷银行面对的客户始终是以创业企业为主,这意味着客户的还款来源一般为下一轮风险投资的入资或企业被第三方收购的收购款。除了利息收入,通过设定认股期权,获得期权收益也是SVB的一大特色;在负债端,该银行没有个人储蓄业务,不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于贷款客户及风投机构的存款。


显然,硅谷银行的低风险建立在整个科技初创企业相对宽松的环境身上,但高收益和高风险始终成正比的,在其聚集海量资金、PE、VC机构、初创企业,成为硅谷科技初创领域基石的同时,风险无疑也在慢慢凝聚。


谁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PE、VC、初创企业、美联储加息、投资策略,在这场推倒硅谷银行的行动中,没有一方是无辜的。


孵化器Garry和一众科技大佬都在呼吁政府出手救SVB,救硅谷银行也是救硅谷,可问题是这些求救者也是推倒硅谷银行的“黑手”之一。


美国监管文件显示,投资者和储户周四试图从硅谷银行提取420亿美元(约人民币2900亿元),这是10多年来美国最大的银行挤兑之一。

根据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周五提交的接管令,截至3月9日,该银行的现金余额为负的9.58亿美元,这揭示了这家银行面临的挤兑规模。而在大规模挤兑发生之前,一份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尽调报告在行业内广为流传,而这份报告正是关于SVB的客户名单,与此同时,由美国亿万富翁彼得·蒂尔共同创立的知名风险投资公司Founders Fund已建议公司从硅谷银行转移资金,原因是担心其财务稳定性。


掌握数以亿计资产的PE、VC们往往也会无比敏感。当硅谷银行在当地时间周三时宣布,已经完成210亿美元的债券投资组合大甩卖时,溃堤已无可避免。

按照硅谷银行的说法,由于利率上升以及一些其他因素,这笔买卖将导致18亿美元的亏损。为了支撑银行的资本基础,硅谷银行还表示,希望通过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从投资者那里募资22.5亿美元补上。


然而,在敏感的PE、VC眼里,卖出高流动性、高安全性优质资产变现,意味着硅谷银行有可能出现流通性问题,抽走资金确保自身安全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而随着越来越多PE、VC提走资金,挤兑风潮已无可避免。


当然,没有人愿意成为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黑手”,在PE、VC乃至不少初创企业眼里,硅谷银行投资策略和美联储加息,都应为这次危机负责。


硅谷银行方面,在吸收了大量低息存款后,用这些钱选择买大量的美债和“持有至到期”(HTM)证券投资组合(主要是购买10年期以上抵押贷款)。


数据显示,2020年年中到2021年末,硅谷银行增持了120亿美元的美债,持有量从40亿美元增长到了160亿美元;而其HTM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从2019年第四季度的135亿美元疯狂增加至990亿美元。

而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后,科技初创企业融资环境收紧,它们倾向于将存在银行里的钱取出,硅谷银行不得不大量出售持有的资产以满足流动性。但在美联储不断加息至5.2%的大背景下,各类债券价格贬值,此时出售HTM投资组合,按市值计价,就会产生实质的亏损。


可这样的说法并没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毕竟作为一家长年同PE、VC及初创企业大交道的企业,所谓优质、稳定的美债和证券投资组合在“一夜暴富”的高收益风投面前毫无吸引力,拥有股权投资(SVB Capital)部门且通过股权投资收获了大量利益的硅谷银行,完全没必要将大量资金压在稳定投资上,毕竟这类投资收益率通常在2%左右,稳定、安全却也意味着低收益,却需要占用大量资金。


可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这类稳健收益类产品开始成为投资者眼中的“负资产”。从2022年3月开始,美联储在2022年共计加息7次,累计加息425个基点。最终美联储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4.25%-4.50%之间,达到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投资稳定资产取得的收益反而跑不过存款收益率,更何况知名财经评论员、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美联储将政策利率上调至6%或更高水平。


对于硅谷银行而言,即便是当前出售稳定投资类产品会造成亏损,可从长远的角度看,及时止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事实上,硅谷银行之所以愿意投资这类稳健产品,其更多还是大环境所致。


在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里,初创企业拿到融资后,将融资放到硅谷银行作为“存款”,而硅谷银行吸收这些“存款”后,将其作为资金放贷给其他初创企业或直接投资初创企业,并在初创企业成长过程中,通过下一轮融资或创业者卖出企业套现而获得高投资回报率,这个游戏存在的基础是始终有新的初创企业诞生并且初创企业能够顺利地拿到B轮、C轮甚至成功IPO上市,以完成资金接力。


可根据Dealroom 与伦敦发展促进署(London & Partners)发布的《2022年科技产业融资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科技产业融资总额为4852亿美元,相比于2021年创纪录的7230亿美金下降了33%。随着科技企业创立、融资以及变现趋势的变缓,硅谷银行想要持续创造盈利,不让平台上的钱闲着,就不得不用客户存款去做直接投资,投资有赚有赔实属正常,可随着流动资金风险的加剧以及挤兑的发生,硅谷银行市值在一天之内暴跌60%,创1998年以来最大跌幅,市值一日蒸发94亿美元,彻底无力回天。

另一个让人寻味的是在硅谷银行披露大规模亏损不到两周前,公司首席执行官Greg Becker根据一项交易计划卖出了360万美元公司股票,约合人民币2486万元。


监管备案文件显示,2月27日,Becker卖出了12451股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股票,为一年多来首次。他在1月26日提交了出售股票的相关计划。文件显示,这笔交易是通过Becker控制的一家可撤销信托进行的。


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暂时无从揭晓,但硅谷银行破产引发的一连串问题已经开始显现。


硅谷银行会引发蝴蝶效应吗


“一个蝴蝶在亚马逊森林里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巨大的风暴。”——随着硅谷银行破产,整个市场正在发生激烈变化。


短期来看,科技领域传统风向标会进一步求稳,这意味着海量初创科技企业会陷入“断粮”的存亡境地。


硅谷银行暴雷拖累整个银行体系,费城银行指数当日就跟随硅谷银行暴跌7.7%,第二天又收跌4%,上周累计跌幅近16%,隔夜,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均暴跌逾6%,摩根大通跌逾5%,花旗跌4%。四大行一夜蒸发524亿美元市值。美国小银行更加血流成河。其中,嘉信银行大跌13%,齐昂银行下跌11%,联信银行下跌8%。


这两年,低迷的融资市场让不少银行都将稳定的国债当作主要投资方向,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和各国国债价格的下跌,美联储、欧洲央行、瑞士等全球重要央行账面去年都出现巨额亏损,只不过在到期前,这些亏损都属于账面亏损,但央行之外,美国商业银行同样持有了大量国债和预期稳定收益的产品,这意味着硅谷银行的投资亏损很容易就被其他银行复制。


据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年末,美国银行业“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证券”浮亏高达6200亿美元。这里面蕴藏着巨大风险。如果银行业普遍出现硅谷银行负债端挤压的话,那么被迫卖出债券,浮亏就变成实亏,导致资产端也会出现问题。

面对银行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客户/投资人撤走放在中小银行的资金,转投大银行显然是更合理的选择,可问题是大量类似硅谷银行的中小银行才是众多细分领域的资金基石,当存款持续外流后,未来会有大量新兴初创企业因拿不到后续投资而倒下,从而加大创投风险,PE、VC们最好的做法无疑是将资金放到一些相对成熟且已形成规模的企业中,即便投资回报率会低很多,但胜在安全。


长期来看,创投领域资金风向的变化,会推动初创企业的变化。


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软硬件企业考虑的更多是可能性和未来市场空间,短期亏损和持续研发投入完全可以用下一轮融资来解决,而互联网企业更是喊出“流量为王”的口号,大量互联网企业开始用流量规模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创投领域资金面的紧张,软硬件企业将不得不放缓试错频率,以企业盈利为第一目标,而互联网企业动辄烧掉数百亿争夺流量的做法恐怕也将成为过去时,尤其是科技领域企业,占据科技初创企业信贷50%以上市场份额的硅谷银行倒下,意味着很长时间里这个市场将面临混乱的局面,现金流枯竭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笼罩在科技互联网初创企业头上的阴影。


谁在裸泳,谁能熬到下一个风口

ofo、每日优鲜、十荟团……这些年,在新零售、互联网+大旗下,太多太多的商业创新希望通过用户流量构筑企业护城河,最后却流干了自己最后一滴血。


“流量变现”四个字如同有魔力一般让创业企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海量补贴之下不少互联网科技企业都主动让用户“薅羊毛”,共享单车、办公室无人货架、社区团购等众多领域总能以极低的价格在短时间里聚集一大批用户流量,创业者们都在期待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美团、滴滴,可殊不知即便是他们向往的成功者,也无法真的用流量构筑行业壁垒。

而在长视频领域,前有“爱优腾”,后又哔哩哔哩、快手,动辄一年上百亿、数百亿的亏损让任何实体行业都会为之乍舌,但在科技创新大时代,资本市场却对这些希望之星青睐有加,美其名曰“未来”。


然而,随着全球科创领域风险投资逻辑的变化,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往往能够持续拿到机构融资,某些已经出现独角兽的细分赛道甚至可能出现虹吸效应,对于中小初创企业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就赛道而言,求稳和危机也是机遇,尤其是半导体这种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只要源源不断地资金投入,实现软硬件技术快速迭代,并在先进工艺上产生一定的规模化优势,就能借危机将竞争对手扫出市场,拿到足够的话语权静候下一轮风起。

总的来说,硅谷银行破产的风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外溢,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本身存放在其中的资金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外,随着全球科创资金面的收紧,从研发到运营,整个商业模式也将逐步改变。

编辑|张毅
审核|吴新
本文出自2023-03-13出版的《电脑报》2023年第10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