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IT企业“高龄”恐惧症:也许有一天我会老无所依
  • 2017/3/9 9:48:3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未来,在哪里?未来,该如何走?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欲望之河,不曾经历一遭,欲壑又岂能填平

 

 

      未来,在哪里?未来,该如何走?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欲望之河,不曾经历一遭,欲壑又岂能填平

特约记者  苟勤勤

      “30多岁年青力壮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近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份讲话在员工交流社区“心声社区”上曝光,其言辞激烈地回应了“华为员工34岁退休”风波。

      任正非似乎并没有说清风波中最关键的问题——华为是否在逼迫老员工辞职。最近几个月,一直有传言说华为在中国区开始清理34岁以上员工。在知乎上,有自称是前华为员工的匿名用户称,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以上的老员工,主要针对程序员。

      孰是孰非难下定论。不过,传言之所以能几个月持续引起业界关注,是因为华为只是一放大样本,年龄划线让众多科技公司从业人员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觉。

      对整个IT行业而言,34岁、40岁都是一个敏感年龄段。多位IT从业人员就对记者表示,互联网行业大部分都是青春饭——如果职位的天花板无法上升,那么技术岗位也好,营销岗位也好,一旦过了34岁,他们就会日渐焦虑,甚至恐惧于是否会被时代抛弃。

      这甚至不是中国IT圈才有的独特现象。在硅谷,目前面临的年龄歧视诉讼超过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来自Intel的数据显示,美国2016年裁掉的员工中有近八成超过40岁,超过40岁被裁掉的几率是40岁以下员工的2.5倍。

      那么,那些“高龄”IT从业者都去哪儿了呢?现在生活和工作状态怎样?是焦虑迷茫,还是自信激情?这些不同的人生故事背后,又反映了国内“高龄”IT从业人员怎样的群体状态?

  

迷茫者杜伟:辞职在家,做家庭煮男快1年

年龄:38岁    

      从一名华为前技术人员,到与朋友创业失败,最后做家庭煮男,38岁的杜伟(化名)这样的日子已过了快1年。

      这是男人最黄金的岁月,“四十不惑”,杜伟却是越来越迷茫,或者说习惯出门穿梭在人山人海菜市场,回家面对一堆锅碗瓢盆的生活——他有两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需要抚养,做行政工作的妻子收入也并不高,每月还不到4000元。

      现在,他和妻子所有的积蓄,已不到3万元,他不知道,这3万元花光以后,用什么去面对未来生活?

      大学毕业后,杜伟拿到了华为储存开发部门的offer,进入了西南地区的华为成都研究所,这是华为公司五大主力研发中心之一。去之前,杜伟就了解到,相比无线、网络通讯等部门,储存是最苦又最没钱的。

      然后,他把自己职场和人生的黄金十年给了华为,做过销售,也做过研发。在华为这所17万人的大学里,基层小兵就像螺丝钉一样,严格流程下,耕作自己一亩三分田,不敢懈怠——除了他所在团队,由于信息安全、保密等种种原因,他从未有机会去了解其他所在领域,哪怕他对无线这样领域十分有兴趣。

      同时,这颗螺丝钉又是高速运转的,最常见情况,是早上七点出门到晚上十点钟进家,出门时孩子没有起床回家时孩子早已入睡,遇上项目过点的时候,还得在办公室连续几天打地铺熬通宵,成了家里最“自私”的人。

      在30岁之前的那几年,杜伟想着这就是理想、奋斗、责任,就是华为的“狼性文化”,辛苦也是满满的正能量。但30岁之后,他日渐感到力不从心,通宵工作时常常头痛难止,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他开始害怕,害怕自己某一天猝死。

      华为工资也并非外界盛传的那么高,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差别很大,尽管在华为内部也一直有“百万年薪”的说法,但那些通常属于17级以上的大神人物,其前提只有一个:优秀的绩效。对17万华为员工而言,绝大部分都是像杜伟这样的螺丝钉,在人员流动一直很大、每年都有众多小鲜肉投身而来的华为,综合成绩B+,年龄越来越大的杜伟无望拿到传说的高薪和更高职位。

      2015年初,由于项目部业务的重组和调整,没有拿到合同的杜伟被迫选择离开。在华为,有些岗位员工与公司签合同,一般是先签订两次,每次合同期限是四年,两次合同期限结束后,假如再签订合同,则按照新员工入职程序进行操作。

      他和几个同样出自华为的朋友一起智能硬件创业。他们的梦想,很快就被无情现实粉碎——长期细分的螺丝钉工作,让他们距离创业所需的资本、技术、市场、团队,甚至是政策都还太远太远,2016年初,他们的创业梦以倒闭结束。

      “未来打算怎么办?”我问他。

      他的眼神黯淡下来:“也许随便去找一个工作吧,毕竟要养家呢。”

      他不得不“随便”了,在过去一年中,他试图去找到一个不差于华为太多的工作。可惜,始终未能如愿,大多公司在一轮面试后就以他的技术太老旧为由拒绝了,对他最大的打击,来自一位85后创业者——仅仅瞟了一眼他的年龄,就直接让他走人。

     

坚守者曹景瑞: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年龄:36岁  

     

      如果34岁就要“退休”,那么36岁的程序员呢?在职场来说算一个什么样的年纪?

      过去几个月,在“华为34岁退休”风波中,曹景瑞一次次的在内心问自己:创业、转行,还是辞职不干了?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创业是每个人能成功的?转行是每个人都有好机遇的?转行人家看你这把年纪还零经验要你?运营、产品等等,比你年轻比你有经验的人多了,为什么要你?

      所以,还是认清现实,坚守岗位吧。“还是一句话,保持自己心态,尽可能的不要让自己落后于市场同时还是要有些上进心。”他说,人到中年,考虑问题就变得现实起来。家庭、感情、事业,内心的焦灼感也随之与日俱增。种种欲望或者说梦想,有几个人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呢?

      36岁的曹景瑞,笑称自己是一个颜值不高的单身狗,现在在一个互联网公司做架构师,对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公司来说,他的确是一个“高龄人士了”,有着种种“高龄程序员”的尴尬 :上司远比自己年轻,年轻同事们讨论的话题往往插不上嘴,难以跟上时代甚至技术快速更迭发展……

      曹景瑞没有想过,自己是否能在一家公司呆上一辈子。进入职场这些年,他已经换了好几家公司,记忆最深刻的故事,是在他进入职场那年,公司的一个市场总监没有得到续约合同。

      “公司很多人都喜欢这个总监。写得一手好文章,擅长演讲,擅长经营人脉,团队管理经验丰富。尽管如此,在39岁这一年,他失去了饭碗。”当时曹景瑞颇为不平和震惊,后来离别时,总监对他说:这就是生活。

      只是曹景瑞还想写程序,不管在哪一家公司,他觉得自己至少还能写10年,甚至是15年。他最崇拜的人物,是图灵奖得主,SQL语言发明人吉姆.格雷( Jim Gray)——吉姆.格雷76岁还在写程序,上帝无法用时间打败他,最终让他消失在茫茫大海。

      2007年,吉姆.格雷独自航向法拉伦岛,打算撒散母亲的骨灰,1月28日,吉姆.格雷驾驶的船失踪。他在如此“高龄”还写程序的原因很简单: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技术大拿。

      “如果想继续在一个到处都是20多岁年轻人的行业里工作,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曹景瑞说,这就是自己未来努力方向,做一个普通程序不能替代的技术大拿,对行业知识、业务流程、市场了如指掌,向管理方向慢慢发展——向团队管理方向发展,这是程序员最多的选择之一。

  

转行者李渊闵:被开或者辞职,生命都是无限折腾

年龄:40岁

      40岁生日那天,不惑之年的李渊闵向在场朋友宣布:从现有公司离职,加入一个深度学习创业公司。

      这个决定让所有朋友目瞪口呆:这位40岁的中年男人,又要开始折腾了?

      最开始,李渊闵在一家当时并不知名,现在已成为一线的互联网公司做搜索相关技术工作,2年后由于没有更大技术施展空间,便离职去了百度,3年时间从普通开发人员到小组负责人。

      在事业呈直线上升期的时候,他却离开百度,通过朋友推荐的形式加入了一家传统业务转型互联网的企业,以CTO身份负责做一款直接面向农村市场和用户的行业APP,尽管当时恰逢APP创业热潮,但和绝大多数APP创业一样,这款号称“拿下整个农行业”的APP被无情淘汰了,李渊闵则成了替罪羊,被老板直接扫地出门。

     “老板说是我负责的APP开发延迟了推广进度。但事实是,整个产品,从一开始定位就注定失败了。”李渊闵说。

      这段失败的职业生涯后,2012年底他回到了自己老本行,雄心勃勃的去了即刻搜索。如同即刻搜索的黯然结局一样,2013年下半年,在即刻大面积裁员时期,他又成了被裁名单上的一员。“当时谁能想得到,即刻搜索那么雄厚的资金,那么强大的背景,说倒闭就倒闭了呢。”

      连续两次被裁,反而让李渊闵开看了,虽然自己已经30多岁了,但只要自身激情尚未泯灭,斗志没有消退,什么时候不能折腾呢?

      他甚至觉得自己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一批人——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房价不算太高的年代。多年的职场生涯,让他得以买车买房,娶妻生子。“我与很多年轻的IT从业人员都有过交流,发现到最后,他们忧虑的还是高房价、娶妻生子。相比他们,我们这些‘高龄’IT程序员其实是幸运的,大部分都已‘成家’,就剩‘立业’了。”

      于是,2014年他又加入了一家电商初创公司,从一个普通程序员做起,3个月后就开始带领一个10人左右的团队,工作节奏从在BAT、即刻搜索的每天七八点下班,变成了晚上10点后下班,周末加班的常态。

      2016年7月,这家电商公司拿到了B轮上亿元融资,李渊闵的职位也从团队leader升到了部门leader,一旦公司上市,那么他将一夜实现财务自由——从绝大部分普通IT从业人员角度来看,这差不多是实现人生梦想最好的结果了。

      现在,李渊闵又要开始折腾了。他打算进入一家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相关的公司,“很多都在之前工作中没接触过的语言和技术,比如Scala和机器学习,这些可以让我成长。”他给朋友的解释是,“年轻人也有老去的一天,更何况人工智能是一个革命性的未来方向,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比我年轻10岁、15岁的人,都会遇到同样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34岁后IT程序员职业选择,可以看出,走向管理人才是最多的选择。

 

      根据IT界最受欢迎的技术问答网站Stack Overflow公布的研发人员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8岁,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超过总人数的一半,40-50岁的研发人员数量比不到20岁的还少。在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国家中,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属美国最高,印度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仅25岁。这是该公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有157个国家的2.6万余人参与其中。

   

深度:

IT“高龄”从业者为何容易被企业无情抛弃?

 

失业“老龄人”,难找接盘者

      在华为内部,用年龄来裁员的传言并不是新闻。“从我的角度来看,30岁以上的社会招聘同行暂时最好不要进华为,至少等华为裁减34岁+老员工风波过去之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为内部员工对记者表示。

      这位28岁的员工表示,尽管华为官方否认了传闻,但想要避免被裁的最好办法是:在34岁之前升到18级以上公司任命的管理职位上去才会比较安全。

      不过很显然,对于有17万员工的华为而言,想在34岁之前,升到18级以上的管理职位,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

      其实不光是华为员工,“高龄恐惧症”是互联网行业里每个岗位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百度员工平均年龄26岁,阿里员工平均年龄28岁,而腾讯、华为员工平均年龄也基本保持在28岁左右。

      因此,在问答网站知乎,类似“程序员只能做到35岁吗?之后的路该怎么走?”“30+基层员工的困惑于迷茫”这样的帖子,每个帖子下面都有数十甚至几百人现身回答,而回答大多数和提问者一样,“迷茫而焦虑”。

      更焦虑的是,失业后的“高龄”IT员工,很难找到公司接盘。“我们猎头一般不猎40岁以上的人。”一位有多年人力资源经验的猎头就表示,这些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担子更重,体力和精力走下坡路,越来越缺乏创新和学习能力,而且更喜欢管理岗位,不愿意加班,不愿意做基层工作,收入要求与年轻人相比也高出许多。

      其实从资本市场来看,也更倾向于年轻创业者。“你们(老一代互联网从业者)不懂90后。”几年前,90后创业红人马佳佳的一番言论刷爆了互联网,尽管几年过去,马佳佳并未表现出过人能力,但这些言论不但让她成为了网络红人,得到了许多著名投资人的投资,也从侧面反映出IT从业人员“高龄”的尴尬——在90后、00后的眼中,60后、70后甚至80后,都只是“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

在硅谷,“高龄”从业者靠整容和诉讼找工作

      其实,这不是中国IT圈的独特现象。人们甚至很难想到,在硅谷,源自年龄的歧视和焦虑,远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来自Intel的数据就显示,美国2016年裁掉的员工中有近八成超过40岁,超过40岁被裁掉的几率是40岁以下员工的2.5倍。

      硅谷许多人有着多年行业经验和充足天赋,但他们就因为不再年轻被裁员,甚至应聘时,也没法通过面试。“我上一份工作干了11年,他们竟然不要我了,简直令人震惊。”在接受《旧金山日报》采访时,罗伯特·洪马(Robert Honma)愤怒的表示,他的简历上填满了在各大跨国公司和小型创业公司担任过的高级技术岗位,但此后他失业了1年。

      在硅谷,很多超过40岁的IT从业人员都遭到公司解雇,有的只能打些零工,有的则卖掉了养老房子,有的简化了自己简历,看所有最新的电影,花很长时间研究流行用语,更有甚者还不得不通过整容,显得年轻后才能找到工作。

      比如,一位“高龄”软件工程师在圣何塞一家芯片制造商工作了7年,于2016年1月遭到解雇。后来,他迫不得已通过整容手术去掉了眼袋和黑眼圈,穿着休闲衬衣、卡其裤和运动鞋去面试,让自己显得“十分年轻”后才找到了一份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特例,根据美国政治第一刊物《新共和》报道,为了看起来更年轻,有些科技行业员工20多岁就找美容医生赛斯·马塔拉索医生做整形手术。马塔拉索还提到,“老龄化患者”们通常不想突然变得年轻,所以每周五来一次,保证下周一的自己比上周五稍显年轻一点。

      不甘被歧视的“高龄员工”被迫反击。2016年9月,多名惠普前员工向惠普提起集体诉讼,称它们针对自己的年龄,其中一位原告还在此前获得了惠普公司内部最佳表现评级,这是 5 万名员工中只有 250 人能获得的殊荣——从 2008 年至今,硅谷最大的 150 家科技公司面临共 226 项年龄歧视相关的诉讼,从公平就业的门槛问题一直牵涉到就职后的住房分配,比投诉种族歧视的案例高出28%。

      2016年10月,加州圣何塞一名联邦法官有条件批准一起针对谷歌的年龄歧视案成为集体诉讼,自2010年8月以来没有成功应聘谷歌技术岗位的40岁及以上求职者都可以列为该案原告。原告谢丽尔·菲乐克斯(Cheryl Fillekes)表示,尽管“拥有合适的资质和编程经验”,但因年龄在2007年-2014年期间四次应聘谷歌都被拒。

      此前的2011年,谷歌花费数百万美元与计算机科学家Brian Reid达成了和解,谷歌公司在2004年时将这位54岁的员工解雇了。Reid声称谷歌的同事们对于自己的年龄冷嘲热讽,说他是“过时”、“精力匮乏”的“老古董”,他提出来的意见也被同事讥笑为“落后于时代”。

  

在技术领域,年轻人更聪明? 

      根据美国1967在联邦就业法案中的规定,这种职场上的年龄歧视是违法的,如果因为员工年纪大了就将不让其晋升或者是将其开除,都会触犯法律。不过这一法案可不会难倒科技公司的高管们,这些官司与处罚带给科技公司的只是无关痛痒的小小教训,他们从创始人开始,就明确表示更喜欢年轻人。

      “我想强调年轻和技术的重要性,年轻人要更聪明。”2007年,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就在斯坦福大学留下了这句名言。“年轻人更聪明。为什么多数象棋大师都不到30岁?我不知道。年轻人的生活更简单,他们或许没有车、没成家,但简单的生活让他们可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对扎克伯格而言,他不信任所谓的“经验”和长长的简历,而是更相信年轻与活力——美国在职工作者平均年龄为 42 岁,但在硅谷,苹果平均年龄是31 岁、Google 和特斯拉是30岁、Facebook 和 LinkedIn是29岁。

      “我非常喜欢年轻人。”2011年,百度CEO李彦宏在南开大学也公开表示,自己对员工均龄仅26岁的局面感到很满意。在李彦宏看来,一个人的创造力高峰是在30岁以前。

       对年轻人的喜爱,让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大公司每年都在全国高校组织庞大的校招团。与之对应,2015年10月,百度就全面停止了社会招聘,想进去得李彦宏特批,截至目前,百度也没有启动社会招聘。“实际上,就是把在社会摸爬打滚多年的IT从业人员,一刀切拒绝了。”

      其实无论是扎克伯格,还是李彦宏,他们更喜欢年轻人的原因很简单:一支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意味着人才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颠覆陈规的创造精神。 

      一位IT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 现在的科技领域,不是过去的硬件、PC、企业IT基础设施时代,转而加速向云计算、移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社交媒体等需要新技能的领域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行业只需要具备最新技能的员工,即使是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这种“创造性破坏”也需要定期更换员工。 

      相比之下,“高龄”员工的局限性,比如在华为身上就表现得格外明显——长期细分的工作,把一些华为人塑造成了高度专业化的螺丝钉,人到中年被迫辞职,很难再适应外面世界的竞争。

      “大部分大龄码农只想好好养老,我所在的公司就有好几个,思想跟不上时代,但愿意沉下心来写代码的太少了,都想转管理或产品或项目经理。”BAT一位中层人士就对记者表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行业,愿意一周七天连轴转地开发应用、编写代码、设计网页的人是最抢手的。25岁、35岁和45岁,每个人背负的生活成本不一样,年纪越大开销越大家庭,而且一个团队都是年轻人,混进来一个年龄大一轮的人,肯定会带来不一样的团队气氛。

  

不可替代性,才是人生立足的根本

      不光是国内和硅谷科技产业,没有终身雇佣阶段的香港有过统计,平均在45岁的时候,一个人一生的收入达到巅峰。除了极少部分人能继续上升,大部分人是要下降的,转而和新加入工作的年轻人一起,去竞争低工资高强度的低级职位。

      并非所有科技公司均龄都在30岁以下,微软就曾公布其员工平均年龄为38岁。在小米创业初期,前200名员工中几乎没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员工均龄30岁,相比许多年轻化的公司,可以划分为“中老年”级别。不过随着团队的扩大,小米也开始启动大规模的校招。

      也有网友认为,不能简单的用年龄来划分。IT在中国兴起也就十多年。从中国有程序员开始,统计一下每年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的年龄,然后算个平均数基本上就能得到这个数字,这个数字太正常了。等时间久了,平均年龄自然就上去了。

      但最终的问题还是,”高龄“员工将何处去呢?创业是选择之一,但很显然这属于极少部分。大多数程序员期望的未来路径并不复杂,无非是走向技术管理岗位,或者转行做销售、运营等等管理岗位。

      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即便是管理岗位也并非代表稳定,这些管理者往往因为成本问题被首先开刀。50多岁的物理学家保罗·布鲁尼梅尔(Paul Brunemeir)一生都在硅谷开发电子硬件,他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创业公司担任工程总监,对于被辞退原因,他坚信是因为是因为年龄问题,外加6位数的年薪和成本高昂的医疗保险。“年龄与经验对应,经验与薪水挂钩。我之所以成为裁员的首选,是因为留下我的成本太高。我愿意降薪33%来保住工作,但他们不同意。”

      但其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在转向云计算、人工智能之后,大批管理者变得乏人问津,是因为他们缺少技术创新。”一位硅谷观察人士表示。

      排除种种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一个人最大的恐惧和焦虑,很多时候是由对自我认知的缺失引起的。“现在,很多人也没有意识要做终身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很多大龄程序员其实迷失了方向:自己是否懂得创业?真正喜欢技术还是擅长管理?真正优势在哪里?只要这些问题没想清楚,就会陷入长期迷茫焦虑状态。”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列出很长很长的答案,但其实都可以浓缩为一句话:“一个的价值,是由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不可替代性可以理解为,为了替代你,老板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许,这不是年龄其实问题,而是而否跟上时代发展的问题——不管未来如何,不断的学习,保持年轻的心态,这或许才是混IT业的生存法则。

 
本文出自2017-03-06出版的《电脑报》2017年第0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