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iPhone5工厂十天亲历记
  • 2012-9-14 17:01:45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黄旭
  • 作者:
【电脑报在线】2012年9月13日凌晨1时,在全世界无数果粉的万众期待中,iphone5在美国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盛大发布。当iPhone5出现在苹果CEO蒂姆•库克身后大屏幕上时,全球等候已久的粉丝、媒体、业界人士一起陷入了激励的争论中。

       就这样,在工人们昼夜不停的劳作下,iPhone5零配件从世界各地的工厂生产出来,汇聚到一起,接着再飞向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30天后,记者离开了富士康,而记者的工友们,以及全球千千万万生产iPhone的工人们,仍将继续他们手中简单重复的工作,不知何时停歇。

那些生产iPhone5的年轻人
      来自中国农村的90后年轻人,是富士康工人的绝对主体。

      记者观察发现:他们是富有思索和行动能力的群体:虽然嘴上花样多一些但做事之吃苦耐劳绝不输父辈;虽然接受正规教育不多但对知识的渴望、对民族的热爱绝不低于那些在大学校园里的兄弟姐妹。
只是,他们不愿意也没办法再回到父辈耕耘的田园,他们要面对的许多情况、在思索的许多问题,其实和城市里的读书人已无二致,甚至还要更多更深。

张强:给iphone5贴后盖纸的手变猪爪了
        张强是记者最早认识的工友。在晋城富士康招聘面试时,十几个应聘者在听面试官指挥做体格检查时,大都默默无言,只有这个梳着分头的小胖子嘟囔着:“还要检查这个?”

       张强今年20岁,晋城农村人,初中没读完就出来打工了。在辍学之后的五六年间,他走过许多地方,近的有郑州、洛阳,远至甘肃的天水。
实际上,就算未曾如此东奔西走,他的能说会道也让人印象深刻。在富士康的每个片段,在他嘴里都能调侃一番。培训上讲安全生产,他对身旁的一个胖子说:“要是你不按规矩操作机器,那下班我们就有‘肉’吃了!”头天上班,一夜不停给iPhone5手机后盖贴纸后,他号称“手变猪爪了”。

       油嘴滑舌,甚至时常因为懒得跑去食堂而一天只吃两顿;但在工作上,他一点也不含糊。上班时,他常常提前一小时就从宿舍出发,尽管走到工厂不过十分钟路程。第一天的10小时夜班干下来,不少人连声抱怨太累,甚至说要马上辞工,他对此撇撇嘴:“多干几天适应了不就好了?”
新人培训最后一天,记者和张强都倚在操场看台的扶栏上休息。他忽然主动问记者:像现在这样不读书来工作,和去读大学相比,哪个更好?记者说:各有各的好与不好。他说,他觉得他这几年挺好的,学到了不少本事,积累了很多经验。他又跟记者说,他们村子一个在天津读了重点本科的人,快三十了,回来之后连工作也找不到。

        他其实想做一个面点师。之前一年半在西点屋里做面包的经验,已让他有足够的自信和期望:“再让我在店里待上一两年,出来不说能带徒弟,起码自己也能开个店子了。”他之前在西点屋,每天就工作半天,一个月也能拿一千五六。而在富士康,每天至少要做满8小时工,底薪也只有1550元。“但爸妈觉得做面包没前途,要记者来富士康。唉,都不想跟他们说了!”

        园区内的商业街上有家面包店,他经过时,不住探头张望。“下次去问问看他们要不要人,要不直接在这里干老本行算了!”他笑着,不知有几分玩笑,几分认真。

钱凯:整个人处于迷雾绝望状态
        第一天上班解散之后,记者干活用的口罩和手套没来得及扔在车间里,心想既然带出来了,干脆留个影吧。于是叫住钱凯帮忙,他很乐意地帮记者拍了照,这是记者第一次和他聊天。

        钱凯也是晋城农村人,23岁的他已在外闯荡了七八年。一听记者在上海待过,他很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曾到过上海两次,一次是十几岁时去的松江某电子厂,已经记不清楚了;另一次是三年之前在闵行一处工地做电焊。他说,在上海第一次看到地铁时不认识,问旁边的人:“这火车怎么这么短呀,还五颜六色的。”

本文出自2012-09-17出版的《电脑报》第37期 A.新闻评论
(网站编辑:吴融)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