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机升级 > CPU > 新闻
Intel和ARM的移动之战
  • 2012-11-29 17:42:13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王诚
  • 作者:姑苏飘雪
【电脑报在线】一直以来,ARM和Intel分别把持了手持和PC平台,径渭分明,相安无事。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Intel和ARM这两个原本不同行业的芯片主导厂商走上了擂台。特别是不久前ARM借Windows8的东风入侵,打破了多年以来形成的Wintel联盟,而Intel在谈论进入移动市场将近5年之后今年也推出了专门针对移动终端低功耗处理器……

ARM的Cortex A15及big.LITTLE 架构两把“利剑”

    与Intel到处张贴“Intel Inside”的高调做法不同,“大隐于市”的ARM仅仅十年时间就已经占领了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处理器市场98%的市场份额。面对卷土重来的Intel,为了保持未来的竞争优势,ARM在今年4月份带来了它的最新成果----四核设计的Cortex A15 MP4处理器。


  Cortex A15 MP4最高可配置4MB共享二级缓存,核心频率最高可达2.5GHz,性能已经超过早期Pentium M迅驰。另外Cortex-A15 MP4最大的改进在于支持硬件虚拟化和大物理地址扩展,内存最高可扩展至1TB,可以满足高性能服务器的需求。四核Cortex A15处理器的推出,将缩减ARM在移动领域与Intel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指标超越目前Intel具有的优势。NVIDIA计划在明年CES上展出的代号为“Wayne”的Tegra 4四核处理器,就采用ARM Cortex-A15内核,甚至可以扩展到八核心的方案。而它配备的GPU拥有24个流处理器(四核心产品)并同样可扩展到32到64个流处理器(八核心设计),可支持DirectX 11、OpenGL、OpenCL以及PhysX。NVIDIA的目标是将“Wayne”的性能提升到Tegra 3的10倍左右。正是提升的提升,让ARM在平板电脑之类智能终端上有了更好的表现,并已经对一直由X86固守的移动市场蠢蠢欲动。如MOTO webtop、win8平板之类变形产品的出现,开启了ARM从手持设备向移动平台的跨界尝试,直接杀入x86的腹地。

  同时针对性能更强的Cortex-A15所面临的能耗增长问题,ARM还提供了一个新省电思路----big.LITTLE 架构。所谓的 big.LITTLE 技术,是由高效能的双核 Cortex-A15 以及低功耗的双核 Cortex-A7 组成。我们都知道,Cortex-A15 本身就是针对高效能运算而来,同频率下性能比Cortex- A8、A9架构高出 50%左右 ,不过高性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功耗也增加不少。而 Cortex-A7 频率只设定在 1GHz左右,功耗远比目前的Cortex-A8、A9还要低。big.LITTLE这就像有一个混合动力系统---系统在低负载时将系统交由 Cortex-A7 架构负责,等到高运算需求可瞬间切换到高性能的 Cortex-A15 架构。可以说big.LITTLE,将是 ARM 未来继续贯彻省电高效能原则的武器。


延伸阅读:ARM侵入HPC领域!

    ARM的野心并不只是成为手机、平板之“芯”,而是要成为超级之“芯”!日前西班牙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BSC)表示,代号“Mont-Blanc Project”(勃朗峰工程)的超算工程将使用ARM Cortex-A15架构打造!这将是ARM第一次在HPC领域向Intel发起挑战,要知道在第40届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超级计算机中有76%的产品都采用了Intel的处理器!


写在最后

   Intel与ARM在移动芯片领域的新一轮战争已经拉开序幕。虽然在智能移动终端市场,Intel充当挑战者的角色,但从纯技术的角度上看,Intel在处理器设计、制程技术上依然无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Intel就可以很容易战败ARM。如果处理器技术可以决定一切,当年的Intel就不可能战胜RISC联盟。

    与PC相比,移动终端更为封闭和个人化,处理器的性能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苹果的历代处理器就是最好的注解。终端产品更人性化的设计、更漂亮的外观、更长的待机时间、更多的应用和更亲民的价格以及终端厂商的品牌价值无不影响着每一款产品的成败。如果Intel将芯片制作工艺上的优势仅仅转化为处理器的性能功耗比,依然以处理器微架构为中心,所取得的成就将十分有限。可以说,“未来超便携移动计算终端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性能指标这些单纯产品属性层面的竞争,而是看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需求。”

本文出自2012-12-03出版的《电脑报》第48期 E.硬件发烧友
(网站编辑:黄旭)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