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停办IDF的英特尔,究竟错失了什么?
  • 2017/5/3 9:45:4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去年4月,当我在键盘上敲下一篇与IDF 2016相关的文字时,有些惊讶地发现英特尔居然对“二十周年”这个潜在概念无动于衷,只字不提。

@王毅

 

      去年4月,当我在键盘上敲下一篇与IDF 2016相关的文字时,有些惊讶地发现英特尔居然对“二十周年”这个潜在概念无动于衷,只字不提。此外,2016春秋两次IDF,确实令人觉得有些兴致索然,唯一记得住的话题是英特尔打算开放工厂,为ARM架构的芯片代工,求同存异之中难掩产能过剩、增长乏力的被动局面。尽管如此,当英特尔宣布彻底取消IDF,彻底跟自己一手打造的全球性峰会说再见时,还是显得出人意料,太过突然。

      度过20岁生日,就此成为绝唱,IDF的浮沉,与英特尔的处境紧密相扣。1997年,英特尔公司内部的小型工程师会议开始发展壮大,其名字“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ntel Developer Forum)愈发广为人知,而那段时间正好是英特尔高歌猛进的爆发期。很多人知道了奔腾处理器,也喜欢上了安迪·葛洛夫的故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红遍全球……作为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深深热爱电脑DIY的中年人,而今再回头去看,我认为那些年是英特尔从一家幕后芯片公司走向台前的伊始。

      IDF的演进,完美地符合英特尔的角色转变。从前英特尔的客户是IBM、戴尔、联想这样的PC厂商,随着葛洛夫的时代即将结束,这位英特尔史上最传奇的领导人成功地将公司品牌包装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从此,英特尔的客户扩大至普罗大众,“Intel inside”比PC品牌更加重要,英特尔不再需要苦口婆心地贩卖CPU了,因为零售用户和整机厂商自己就会送上门来。于是,原本小众的开发者论坛也逐渐发展为面向全球的大型发布会,并于2001年拥有了正式的中文名称——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这可比开发者论坛大气多了。

      借着PC与互联网的发展势能,头十年里英特尔可谓是如日中天,虽然偶尔也会被AMD打得有些难受,但趋势与红利,让英特尔一直都处在风口之巅。2006年,英特尔推出了酷睿2处理器,第二年IDF有了中国分会场,这两件事标志着英特尔以及IDF正迈入巅峰。豪情万丈的英特尔自那时起,CPU一直没有遭遇过实实在在的威胁,直到今年AMD推出了Ryzen,英特尔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压力。然而,第二个十年,英特尔却忽略了来自PC外部的力量,或者说,就算及时发现了,英特尔也一直未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扭转局面。

      巧合的是,乔布斯正是在2007年向世人宣布了iPhone,这件事成为整个IT产业的转折点,英特尔也深陷其中,既往的优势反倒成为转型的羁绊,欧德宁和柯再奇两任CEO都未能改变英特尔在移动时代的失败。随着PC渐渐失去产业中心的位置,英特尔赖以生存的基石开始动摇,就算CPU性能领先了对手好几条街,也不得不面对影响力日渐式微的不利境况。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英特尔在产品、技术环节错失移动市场的同时,还错失了另一件东西,后者直接影响着IDF从日薄西山走向了彻底消亡。

      英特尔并没有真正地成为一家台前的公司!

      前面几年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时代的红利,英特尔虽然拥有了无比响亮的品牌,可骨子里依旧是一家PC芯片公司。毫无疑问,DIY玩家毕竟是少数,而且同样是在本世纪初被光环效应给渲染了,洗尽铅华之后,英特尔芯片只是PC的水电煤,自身知名度并不能转化为粉丝的热情。归根结底,或许英特尔就和台积电一样,在IT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又只适合处理幕后的工作。那么,一家幕后公司,大张旗鼓地面对媒体、用户召开峰会,就显得不合时宜也收效甚微,这就是IDF的宿命。

      其实,英特尔并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最近几年英特尔一直在努力求变,IDF的重心早就不再是PC处理器,而是可穿戴芯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由英特尔主导的整体解决方案。爱迪生、居里、实感技术、创客等名字,似乎还在耳边萦绕。只可惜,上述新领域都蕴藏着潜在的转型机会,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英特尔没能交出任何一份成功的答卷。所以,IDF二十年,英特尔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梦终究幻灭。不过,英特尔的转型之路还在继续,希望IDF的终点能成为下一个崭新阶段的起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本文出自2017-05-01出版的《电脑报》2017年第17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