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云知声:与巨头共舞,成为AI领域BAT的密码
  • 2017/3/22 10:22:2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2011年,AI初创企业只有70家。2015年,就已经超过了400家,增长近6倍。到了2016年,中国AI企业709家,全球每10.9个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2004年,黄伟从中国科技大学这所著名的理工类学校毕业后加入摩托罗拉,为MOTO最具盛名的“明”系列手机开山之作A1200提供语音技术支持。2008年,摩托将整个语音识别团队出售给Nuance。2009年,他加入盛大创新院建立了语音分院。

      十余年的语音从业经验,让黄伟意识到,如果把Siri定位为语音助理,用户就会觉得应该什么都懂,但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一旦做不到就会失去用户。

      所以,云知声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深度学习应用到了语音识别里,2012年9月,云知声发布了基于传统统计模型的第一代语音识别引擎,准确率为85%,比当时的讯飞高出5个百分点。同年12月,云知声又上线了业内第一家搭载DNN(深度神经网络)的云平台,将准确率提升到91%。这最终征服了以挑剔著称的锤子CEO罗永浩,云知声用一个晚上就将产品集成和锤子科技团队进行对接。

     “对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公司来说什么最重要?答案是大数据。”云知声因此把它开放出来提供给了第三方,平台上接入的企业客户数量很快3万家。快速的数据积累,让云知声进行了一系列数据迭代和算法优化,将通用识别的准确率在2016年提升到了97%。

      随后,在乐视TV上、美的空调、抽油烟机上,云知声语音识别技术迅速落地。云知声的合作伙伴数量也已经超过2万家,覆盖用户已经超过2亿,日调用量2亿次,其中语音云平台覆盖的城市超过647个,覆盖设备超过1亿台。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商业奇迹——回头来看,从创业开始,云知声只用了2年时间,就将自己基础语音识别引擎落地并步入正轨,再用数据反哺算法,不断将其客户从家电拓展到医疗、汽车、等其他领域。

先考虑什么坚决不能做

     “我们证明了:一,BAT之下确实还有别的路。二,行业老大之外这条路确实是可行的。”采访中,黄伟甚至认为,“谷歌、亚马逊Alexa肯定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合作机会大于竞争。”这是因为从智能层面,国外云服务商在国内落地很难,在亚马逊本土化落地方案等方面,就有了合作机会。

     不过,在业界看来,相比于阿里、锤子、英特尔、乐视、美的、小米、格力等合作伙伴,云知声像是一个背后的静默解语者,这种背后的静默,恰好体现了云知声的产品特点:虽然技术加载,却无法被用户形象的感知。

     很大程度上,这是由黄伟个人气质所决定的。“先考虑什么坚决不能做。”2012年-2014年,黄伟坚持“不做APP”。他的理由是,APP浪潮一波又一波,他需要的只是专注底层技术的提升和大规模应用。

     这个理念,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哪怕人工智能行业火爆,他还是认为,不能急功近利的去做事情。

     到了2014年,确立了“云端芯”战略,他又有两个不能做:不能只做联网方案、不能只做手机方案——很早黄伟就认为,手机不是语音识别的主战场,未来人们更愿意对着音箱、冰箱、马桶、抽油烟机说话,即便这些设备没有屏幕。他希望,云知声先从终端渗透率不断增加着手,培育用户的习惯。

     “创业对于我来说最难的在于,想做的事情有时候会和资源不匹配。”作为中国科技大学走出的理工男,黄伟也曾有过“将技术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时代,后来他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到了2017年,如果一家AI公司还在讲算法、讲评测,只会非常不成熟。黄伟说,技术和商业,本质是分不开的,没有纯粹的AI公司。技术在一个公司最终的比重只占到20%。尤其在中国这个市场环境中,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要补足很多其他的能力。

      同时,他觉得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会特别悲观,也不会特别激进”——这和他的从小经历有关,在部队大院长大,至今比较喜欢画画,出身理工科却有一颗文艺的内心。这更与他经历摩托罗拉、Nuance、盛大创新院、创办云知声的职场经历相关——在摩托罗拉,潜心做了几年的研发和算法;在盛大,升级了自己管理的技能。而云知声,却可以在BAT之外,再造一个AI领域的独角兽。

 

本文出自2017-03-20出版的《电脑报》2017年第11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