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中国芯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 2018/5/3 15:23:16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回望国产芯片走过的路,尽管荆棘密布,但也曾有过不少辉煌时刻……

 

龙芯一号

华为自主芯片海思k3v2

 

 

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颁布禁令之后,有人认为这可能导致中兴进入休克状态。一时间,许多人开始议论,中兴在“断粮”之后是不是就会走到生死攸关的时刻,而国产芯片的未来又在哪里。

但其实不必过分悲观,中国芯片产业一直以来并不是毫无成绩。恰恰相反,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中国芯片设计开发产业的发展脚步却从未停歇。

 

 

中国不是没好“芯”

20世纪的最后一年,方舟科技研发出中国第一颗自主知识产权32位微处理器芯片“方舟一号”。自此,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方舟科技的创始人是加拿大华人李德磊创办的,创业两年后他找到了倪光南,希望能够共同改变中国IT产业缺乏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现状。

同年,中兴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共同建立了中兴集成电路,在全亚洲最先开始了3G手机基带芯片研发。但由于中兴的文化不太鼓励试错,最后董事长侯为贵选择了放弃,团队解散,很多人去了华为海思。

2001年,中星微电子公司成功研发“星光一号”,这也是国内诞生的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芯片。而这家企业的创始人邓中翰也被称为“中国芯之父”,在建国五十周年庆典的那天,他和创业伙伴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确立了从硅谷回国创业的决心,立志一定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

当“星空一号”成功地从实验设备中清晰地展现出数据图像时,所有参与研制的工作人员都沸腾了。随后“星光一号”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还出口国外,被苹果、三星、索尼等国际品牌采用。

之后几年,中星微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星光一号”到“星光五号”数字多媒体芯片接连问世。当时,“星光”系列芯片被三星、飞利浦、罗技、创新科技、富士通、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

到了2004年10月,华为创办海思公司,正式拉开了华为的手机芯片研发之路。当时,海思的诞生是伴随着公司的巨大分歧的,国际市场上现有的成本和方案能够节省更多成本,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没必要的事。

但华为公司掌舵人任正非却坚定信念,希望能够让华为成为国内芯片市场上少有的能与“自主创新”挂上钩的企业。5年后,华为海思第一款面向公开市场的K3处理器由于定位和策略的失败,成了炮灰。

也是在这一年,一篇名为《龙芯无奈购美公司专利授权,“中国芯”光环褪尽》的文章让人们震惊,并开始质疑龙芯是否是假的中国芯。作为全国唯一一家采访到龙芯之父胡伟武的平面媒体,电脑报当时做过详尽的报道。胡伟武也肯定地回答道,“龙芯当然还是一颗纯正的中国芯”

走到2012年,华为海思继续推出K3V2处理器,开始与自家产品结合。此后,华为海思便几乎没有对外出售自家芯片,实现了与自家产品的绑定。目前,华为海思也成为了我国技术最强大的芯片开发商之一

2016年,中科院出身的寒武纪无疑成了当年最具有指标性的代表企业。寒武纪定位十分特别,它不只提供针对专门应用的 AI 加速芯片,更推出可运行几乎所有算法、模型的通用型 AI 芯片。同时,寒武纪还提供IP 授权的模式,客户可利用寒武纪的 IP 来打造具备 AI 加速能力的各种应用芯片。身兼 AI 热潮淘金者与工具设备供应商两个角色,寒武纪无疑有实力创造出完整生态的厂商,而非单纯的方案供应商。

此时,中国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处理器研究团队建立的企业飞腾公司是,也通过多年的行业深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2016年,其公布了最新产品FT2000,代号“火星”,定位于高性能服务器、行业业务主机等。这也是国产服务器芯片第一次在性能上追平Intel,意义重大。

实现芯片技术国产化,不是仅靠砸钱就可以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曾说:“中国集成电路与国外最高水平的差距由5代缩短到2代,由20年缩短到5年。”这句总结几乎最能反映中国在核心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现状。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各主要环节均维持高速增长,设计、制造和封测的增长率均超过20%,是近年来的第一次。同时,中国芯片制造业全年销售达到1448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5%,为近年来的最高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芯片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从美国进口。中国芯片需求量占全球50%以上,而国产品牌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

“我国目前进口额最大的产品,不是原油,而是芯片,仅芯片一项每年就要花费2400亿美元。集成电路包括其他零件,还需要2000亿美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芮晓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感叹道。

同时,在芯片产业链中,处于上游的芯片设计产业技术壁垒较高,长期被英特尔、三星、高通等巨头垄断。在这部分,我国芯片企业还落后于全球领先厂商,芯片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生产承接能力较弱,目前最多能承担全球半导体行业15%的制造量。另外,诸如硅、锗等芯片的上游重要原材料,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也不足1%,从而严重制约着国产芯片业的扩产与供给能力。

而这部分技术不是仅仅通过砸钱就可以取得成功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全面革新和时间沉淀。所以说,芯片技术的国产化,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带节奏,才有可能将国产芯片行业壮大”

对话国内自研CPU参与工程师张健

 

电脑报:你怎么看待此次的中兴芯片禁运事件?
张健: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兴事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社会对于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国产芯片要发展,要像高铁一样,要有科学办法,要循序渐进,也要能韬光养晦。

 

电脑报:你如何看待如今的国内芯片产业?

张健:曾经,我们在各个方面都与一流企业差距非常大,但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在操作系统方面,我们现在虽然没有一个能够有完整生态操作系统,但是在嵌入式领域,我们有rt-thread。在操作系统的探索方面,我们有全球操作系统大牛陈海波。所以我觉得我们离下一步更大突破也并不远了,未来几年可期。

电脑报:你认为国产芯片想要发展起来,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支持?

张健:芯片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芯片行业的投资非常大,英特尔建一个新厂花了400亿,研发周期极长,投资回报率低,投资风险大。所以,在美国已经很少有风投会选择投资芯片行业了。

而芯片工业是建立在一次次迭代上,每次迭代有收益,然后用收益支持下一次迭代。目前美国芯片的工业水平是依靠过去几十年挣来的钱持续投入达到的。但是我们现在必须直接追到相近的水平才能开始赚到钱。算上通货膨胀,这个投资额是个天文数字。所以,国内资本不投入芯片行业也情有可原。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由国家来带节奏,抱着不追求投资回报,就为发展芯片产业,亏得底掉也要发展的信念,才可能把芯片行业发展带动起来。

电脑报:许多人诟病芯片产业的人才流失很严重,你认为这是不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张健:中国芯片企业被诟病过太久,重资产轻人力,行业从业者待遇普遍不高。而芯片是需要极高智力资源注入的行业,需要非常多的聪明人。如果不提高从业者的待遇,吸引最聪明的年轻人来从事芯片行业,行业很难发展。所以芯片补贴的核心在从业者,不在企业,不在消费者。

本文出自2018-04-30出版的《电脑报》2018年第17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