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嘀嗒拼车创始人及CEO宋中杰:创业者的放弃只是借口
  • 2015/2/9 10:47:3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本报记者 熊雯琳
【电脑报在线】在各个平台专车大战正酣的时候,出行对于我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因为永远都有用不完的打车券,而整天在京城里穿梭和采访,我也从没想过要与人拼车出行。

在各个平台专车大战正酣的时候,出行对于我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因为永远都有用不完的打车券,而整天在京城里穿梭和采访,我也从没想过要与人拼车出行。直到与嘀嗒拼车的创始人李金龙在微信群聊认识以后,他极力邀请我去体验一下他们的客户端,并且保证“将有一些与其他拼车软件不一样的体验”。不仅如此,他还告诉我,嘀嗒的团队并不是创业新兵,此前他们五个创始人曾经一起创办了嘀嗒团,经历了2012年那波千团大战。这下可勾起了我的采访兴趣。
对于传统的拼车,我的体验很差,因为司机要等不同乘客,还要在不同乘客的下车地点乘车,不满四个人,司机还不愿意开车。嘀嗒拼车能有什么新玩法?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嘀嗒的创始人团队在经历千团大战,与维洛城合并转型失败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如今越来越多专车服务公司的充斥下,拼车服务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嘀嗒拼车的五位联合创始人。左二为宋中杰


从团购到拼车
40多岁的宋中杰穿着一件米色的套头毛衣,儒雅而又带着书卷气。在他背后的书架上,还摆放着嘀嗒团以及他个人在惠普、谷歌工作获奖的奖牌。在创办嘀嗒之前,宋中杰曾经在谷歌中国负责渠道,而目前这家公司中包括他在内的三位创始人,也都曾经在谷歌工作。
“我觉得拼车服务是一个小众的市场,不会比专车大。”一见面,记者就向他表示了我对拼车市场的看法,宋中杰笑了笑,问了我另外一个问题,“你用过我们的产品没有?你可以试试看,试过就知道了。”
在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初的几个月,在经历了团购业务的落败后,嘀嗒团队开始探索转型。“当时我们初步划定了四个领域,P2P金融、在线教育、家政O2O和出行,之后又花了很多时间去调研和评估。”宋中杰告诉记者,当时团队里的五个创始人天天埋头在一起开会,评估转型的方向。IDG的投资人李丰也给了他们不少建议,最后终于选定了拼车服务这个方向。
“现有的专车公司实际上利用增量的方式去解决出行的问题,通过做B2C的平台,去增加租赁车辆,但我们选定的拼车市场是在已有车辆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效率,更符合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在宋中杰看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大城市,公交地铁出行和出租车出行之间存在巨大的用户需求。城市的空间终归有限,无法仅通过扩宽道路、增加车辆来解决百姓出行问题。
创立之初,嘀嗒拼车即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同时落地,从嘀嗒拼车APP1.0版上线的2014年10月到2.0版上线的2015年1月,三个月之中,嘀嗒拼车的认证车主已近3万,乘客数量近40万,拼车需求的响应时间从60分钟缩短到30分钟,40%的订单可以实现秒抢。
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嘀嗒团队的积淀,嘀嗒团曾在超过40个城市运营团购服务,这使得嘀嗒团队在区域运营、服务控制方面的经验远高于初创团队。
“嘀嗒拼车并不是纯粹的商业出行方式,不像专车、高端车、打的一样一方付费一方提供服务。我们虽然是付费交易,但车主和乘客之间并非完全的商业关系,很大程度上还是互助出行、互相帮忙。”宋中杰自己也是嘀嗒拼车的“首席体验官”,他也会经常在上下班体验各个拼车软件,和司机或者乘客聊天,去改进和完善嘀嗒的服务。
“当然我从不告诉他们我是嘀嗒拼车的CEO,哈哈。”宋中杰拿出手机,给我展示他当司机和乘客时对方给的评价,“这比以前做团购有成就感多了,人很多时候还是愿意去帮助别人,当你觉得你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的时候,你会很有满足感。”宋中杰认为,相比团购业务,拼车服务的社会价值更直接。
烧钱不能成为永久的模式
实际上,拼车最大的难题并不是价格,而是拼车的体验。没有顺路的车,乘客需要步行一段路程,都会影响用户体验。因此,为满足不同的需求,保证拼车体验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嘀嗒拼车推出了两种产品——拼座和专车。
拼座指的是,车主以闲置座位为商品出租出去,每个座位按距离远近收取5、10、15、20元不等费用。通常情况下,司机在这一过程中占主导位置,乘客可能需要稍微迁就一下车主,自行走路到顺路地点,并且一辆车有多个乘客。专车的乘车体验则和出租车差不多,更像是廉价版的易到用车,一辆车只搭乘一位顺风的乘客。这种情况下,乘客占主导地位,司机可能需要绕一段路程去接乘客,价格仍然比出租车便宜一半左右。
两者相比,拼座虽然更接近于传统的拼车,便宜到极致,但并没有解决传统拼车遇到的种种问题,而他们推出的新版本“一对一”拼“专车”,即一个司机只接受一位拼车乘客,这样能够在体验上改进不少,“当然收费也会比之前贵一些,一公里1元钱,尽管如此,这样的价格还是会比传统出租车便宜不少。”
在做好基本服务和用户体验的同时,完善认证体系,帮助建立拼车领域的信任机制也是嘀嗒拼车考量的重要因素。在认证体系方面,嘀嗒拼车要求每一位注册车主都需提交驾照、行驶证、手机号码,以及带车牌的照片。同时,嘀嗒拼车还和中国人寿合作,推出专有的拼车保险,每次出行最高赔付意外伤害20万元。另外,嘀嗒拼车还鼓励乘客和用户进行相互评价,帮助建立一个真实透明的拼车氛围。
“专车大战的补贴终究会过去,当打车软件停止补贴用户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用专车?”在宋中杰看来,通过补贴得到的用户忠诚度普遍较低,烧钱不能成为持久的商业模式。正因如此,嘀嗒拼车在司机端,除了鼓励司机接乘客而提供的绕路补贴外,一般不会有其他额外的补贴,而对于乘客端,除了第一次拼车享受只需支付5毛钱的优惠外,同样没有其他补贴。
截至记者截稿前,嘀嗒拼车的服务已经拓展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五个城市,日均订单量近万单。在他看来,当前形势下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帮助用户接受新的出行方式,在其中,拼车将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要知道,即使全北京300万辆私家车中只有10%的车辆能投入到拼车服务,那也有30万辆,相比而言,全北京只有六七万辆出租车。”他说。
创业的成功都是阶段性的
时至今日,回忆起嘀嗒团在经历千团大战、与维洛城合并转型失败的那段日子,宋中杰还是会有些出神。
“团购市场有价值,但确实不是我们想要做的那种。”回忆起千团大战后,与维洛城合并转型做商家长效营销的想法,宋中杰坦言,当时的想法并不成熟,不适合大量挣扎在生存关头的中小商家,挑战非常大。
当时,嘀嗒团与维洛城合并,本来是想给商户做基于银行卡的会员营销,比如用用户的银行卡绑定商户的会员卡,然后在会员POS机消费以后,识别会员给予一定的优惠,帮助商户去维护老会员。“后来发现很难执行下去,老板可能希望会员能够用这个卡,会照顾餐厅的生意,但服务员很难有这个意识,而且服务员流动性很大,持续培训的压力非常大。”本来宋中杰希望能够将用户从被团购打破的传统会员系统中拉回来,但后来发现,这个事情很难做。
“成功只能是阶段性的,创业者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也很少,可能我做一段时间失败了,我再转型接着做,可能又错了,那再继续。”自2010年成立嘀嗒团,到熬过2012年团购的洗牌期,再到2013年与维洛城合并转型的探索,再到2014年转型做拼车,在宋中杰看来,创业的这四年来,他们的团队遇到了很多困难、挫折、失望和绝望,让他欣慰的是,包括李金龙在内的五个创始人团队从来没有分开过。的确,在如今很多创业公司中,创始人出走、创业团队的分道扬镳可能是常态,如今,团队的五个人还是非常默契和统一。
“创业者的放弃大多只是一个借口,觉得看不到希望才放弃,这是个借口。”在宋中杰看来,创业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看到希望,“创业更多的时候只是靠你的坚持,可能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正因如此,尽管目前嘀嗒拼车已经做到这个市场的第一份额,宋中杰要操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拼车服务,如何在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去把控平台上的体验等等。李金龙则更淡定一些,“我们是互联网上的‘野蛮人’,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好就行了。”
本文出自2015-02-09出版的《电脑报》2015年第6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soso)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