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手机越来越耐造,钢化膜会被淘汰吗?
  • 2024/3/21 10:05:2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长久以来,手机都是跟娇贵、易碎这样的字眼绑定在一起的。

长久以来,手机都是跟娇贵、易碎这样的字眼绑定在一起的。

尤其在以玻璃和屏幕为机身主要构成的智能机时代,人们在享受了智能手机便利、强大体验的同时,也在怀念那个手机机身耐造、可靠的日子。以至于在智能机已经占据主流市场的十多年之后,江湖上时不时流传着不少关于诺基亚手机的“传说”。

不过随着机身材料和工艺的改进,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些许变化。当前智能手机,也开始向皮实、耐造的方向演进了。

01

屏幕越来越耐刮、耐磨


谈到可靠性,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屏幕。

毕竟屏幕是现在手机最重要的交互载体。从设备形态上来看,当前的手机几乎把接近一半的机身表面积都留给了屏幕。同时由于屏幕本身对于材料的要求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它只能是玻璃。其天然物理属性就决定了面对日常的跌落、磕碰等意外的时候,存在很大的碎裂风险。

不得不承认,手机厂商们很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最为人熟知的,应该就是手机设备上常见的康宁大猩猩玻璃。这种经过了特殊工艺处理的玻璃,在玻璃表面形成了一层特殊的压缩层,使得玻璃的强度和耐刮、耐磨性能相比普通钢化玻璃强了不少。从iPhone4时代开始,康宁大猩猩玻璃就被广泛应用到手机产品上,并逐渐成为高强度屏幕玻璃的代名词。

尽管康宁大猩猩玻璃这些年每一次的迭代,都在宣传自己玻璃提升了多少的硬度和强度,能够实现多少米的抗跌落水平。但用户对于屏幕强度的感知依然非常有限。这是因为康宁玻璃虽然能够实现7-8的莫氏硬度,但其本身依然还是玻璃。在一些跌落场景下,屏幕依然会因为外力受到损害。而康宁本身在宣传层面,提供的抗跌落数值往往只是特定角度的实验室环境,现实中手机跌落的场景很可能是非常复杂的。真实条件也要比实验室环境严苛得多。

即便是在硬度这一指标上,虽然康宁玻璃远超一般玻璃6左右的硬度值。一般的小刀、指甲都难以对屏幕造成刮伤。但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即便是康宁玻璃的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依然会遍布划痕。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中,不管是地面还是空气中的灰尘中都有一种石英的物质,它的硬度达到了7以上。能够轻易刮伤一般的玻璃,也能够威胁到很多宣称耐刮的康宁玻璃。现实中尽管厂商们每一次都在卖力宣传自家屏幕的强度有多大提升,但用户拿到新手机之后,还是该贴膜贴膜。

之后,手机厂商们在玻璃工艺上继续进化,这就是这两年大火的“微晶玻璃”。和康宁玻璃在玻璃表面通过离子置换形成一层应力层不一样的是,微晶玻璃利用晶体超高温结晶生长的工艺原理,把陶瓷纳米晶体嵌入到玻璃基体内,可以理解为在玻璃基体内长出更稳定的纳米晶体,再用离子交换技术来进一步强化玻璃,来同时提升玻璃的强度(不易碎)和硬度(耐刮)。

微晶玻璃在强度和硬度方面都比之前的康宁玻璃有大的提升。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iPhone12采用的超瓷晶面板的耐摔能力比普通玻璃高四倍,很大程度上减少了 iPhone 碎屏的概率。华为昆仑玻璃更是宣称整机耐摔抗跌落能力提升至 10 倍。随后小米、荣耀、魅族等手机品牌纷纷跟进了微晶玻璃,经过多方实验证明,微晶玻璃材质确实显著提升了屏幕的可靠性,尤其是在耐摔性方面有了很大的升级。

手机屏幕,至少是旗舰手机的屏幕,终于变得耐摔了。

02

砸核桃技能重新回归


但问题是,提升了屏幕耐摔并不意味机身耐摔。

对于手机来说,机身整体的可靠性品质不仅和材质、工艺有关,与手机结构设计中对应力分布的考量也有很大关系。但由于当前的智能手机,天线设计变得复杂,金属材质本身阻隔信号的特性使得手机不可能完全设计成金属结构。于是iPhone4时代兴起的“前后前后面板 + 金属中框的“三明治”设计又重获关注并开始流行。

跟传统三明治结构不一样的是,如今手机厂商们在解决机身强度的问题时,拿出的方案更加系统和全面。以小米最新的龙铠架构为例,它其实是由高强度的铝合金框架、龙晶玻璃和科技纳米皮三重结构组成。金属框架是为了有效保护核心元器件,提升整机的抗挤压、抗冲击的能力。龙晶玻璃提升抗跌落、防碎裂能力,最后纳米皮实现了耐脏污、抗磨损能力。

可以看出,之前手机厂商们在做机身强度的提升时,主要依靠某处结构的加强和防护。而当前的手机在解决机身强度问题的时候,从机身结构和设计层面就拿出了系统性的方案,同时结合材料和工艺本身的能力的加强,使得手机的机身强度相比之前的方案有了明显的提升。

我们又可以看到,有不少的新旗舰机型开始着重强调了手机的耐造能力。除了常见的砸核桃、抗跌落测试之外,甚至出现了将手机扔进洗衣机、砸钉子之类的极限操作。旗舰手机,尤其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的旗舰手机,再也不像之前的手机那样娇贵了。

那么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必须要先泼一盆凉水的是,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戴手机壳、贴钢化膜依然是最有效,也是最省成本的提升手机可靠性手段。尽管手机厂商们在不断宣传自己手机的机身强度有多么可靠,玻璃硬度有多么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机依然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损坏。

03
低端机更需要可靠性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反直觉的认识:最应该提升可靠性的可能并不是旗舰手机。

之所以当前的这些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都表现在旗舰手机上,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采用这些新技术本身就需要额外的成本。这些新增加的成本只有放在售价相对较高的旗舰手机上才能够被抵消。对于中低端机型来说,额外为了提升这些可靠性而增加的成本,可能并不如提升配置来的明显。

但问题是,中低端手机用户可能更需要提升手机的可靠性。大多数中低端用户他们换机周期更长,往往一台手机需要用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么长的生命周期内,手机更需要在可靠性、耐用性方面下功夫。但受限于成本,这些中低端手机又往往没有办法用上这些新技术。

从长远来看,手机在材料、工艺、设计方面的新技术随着供应链的普及和规模效应的显现,成本一定会被逐渐摊薄,并逐渐被应用到一些非旗舰机型上。尤其是在当前国产手机市场竞争最激烈的2500-3500元这个价位段,很有可能今年会有更多相关工艺和技术的下放。

也就是说,对于2024年、2025年需要换机的用户来说。如果你想要选择一款能够放心用几年的,有皮实、耐用的机型,可以关注一下中端、次旗舰价位市场。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主流手机厂商应该就会有相关的产品出现。

在我看来,手机厂商们这两年在可靠性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提升可靠性,就意味着用户换机周期的延长。也就意味着手机厂商们自身的市场空间被压缩。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许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我由衷希望,曾经随随便便可以砸核桃的技能,能够普及到所有的手机上来。

来源:机智猫
本文出自2024-03-18出版的《电脑报》2024年第11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jia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