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手机 > Android手机 > 新闻
APP上演“不作死就不会死” 都是融资高调惹的祸?
  • 2014-6-26 14:29:4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高道龙
  • 作者:
【电脑报在线】诞生于2012年8月的今日头条诞生于2012年8月,这家应用的所属公司创始人张一鸣尽管刚过而立之年,但因为最近的事件已经成为互联网圈子最受关注的创业者之一。

本报记者 熊雯琳  陶园

       今日头条,最近一段时间几乎天天上头条。

       不久前,其刚刚结束与《广州日报》的一场著作权侵权纠纷,达成和解合作后,近日又被多家传统媒体投诉到国家版权局。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搜狐也加入了这场“讨伐”战,宣称要起诉今日头条所属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实际上,最近这一波集中对这家创业公司的讨伐始于6月3日今日头条的新一轮融资。

       有消息表明,“今日头条”APP完成了C轮1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新浪微博,公司估值超过5亿美元。

       这一融资被形容为“可能是今年最悲催的融资,使今日头条在融资以后成为众矢之的”。

从传统媒体的讨伐到被立案调查

       诞生于2012年8月的今日头条诞生于2012年8月,这家应用的所属公司创始人张一鸣尽管刚过而立之年,但因为最近的事件已经成为互联网圈子最受关注的创业者之一。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他之前还参与创建酷讯、饭否和九九房,而2012年做的“今日头条”也已经完成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

       C轮融资的领投方是红杉资本,与今日头条合作密切的微博则进行了跟投。坊间传言,两家公司对今日头条的估值高达5亿美元。高估值的背后,是今日头条漂亮的运营数据。这家公司目前只有200余人,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获取了1.2亿的激活用户,日活跃用户量达4000万。

       往往树大招风,就在今日头条宣布融资的当天,《广州日报》就把其告上法庭,称其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转载《广州日报》的报道,涉嫌侵权,6月5日,《新京报》发布了一篇社论,直指今日头条是“剽窃者”,涉嫌版权侵权。

       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承认,今日头条确实一开始在未告知的情况下抓取了新京报网的内容,但没有进行转码。

       这也是今日头条一直以来走的“野”路子:一开始都是直接抓取并且转码,转码后今日头条没有放置自己的广告,但原网站的广告也消失了。直到被抓取的网站出来维权,然后才开始达成口头、书面协议,但不支付版权费。作为回报,版权方获得今日头条导入的流量。

       2013年11月份,新京报网找上门来要求停止抓取。于是,双方坐下来沟通,决定展开合作,但最终这一合作并没有展开。直到6月5日下午两点多,新京报致电今日头条,要求今日头条停止抓取其网站内容。

       6月18日,“今日头条”与《广州日报》签署合作协议并达成庭外和解。然而,这件事仅仅过去几天,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对媒体表示,已收到有关传统媒体的投诉,称“今日头条”网未经许可转载他们的新闻作品,并已经开始受理投诉,对今日头条进行立案调查。

       紧接着,网络媒体也加入了对今日头条的控诉阵营。6月24日,搜狐公司即宣布正式起诉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称其存在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要求对方立刻停止侵权,并索赔经济损失1100万元,刊登道歉声明。

“转码”是不是行规?

       在这场版权风波背后,张一鸣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抱怨,自己替行业背了黑锅。他表示,现在手机浏览器、新闻客户端和今日头条这样的搜索推荐软件,都在抓取纸媒们的网站内容并且进行二次转码。

       6月25日,记者联系了几家浏览器厂商和新闻客户端希望能够了解二次转码等技术问题,均被婉拒。“对原始网站转码是行规,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拍着胸脯说我的版权一点瑕疵都没有。”一家网络垂直媒体的高层陈然(化名)对本报记者表示,“很多PC网站上的内容不转码,手机根本没法看。”

       据陈然介绍,所谓转码就是纸媒们的网站直接放到手机屏幕上阅读速度比较慢,需要进行优化和转码,去除原始网站的页面广告等。转码仅仅给今日头条带来了内容资源,而无法给原始网站带去流量。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传统媒体之间的转载设立了法定许可,也就是说,文字作品在报刊上刊登后,除非有特殊声明外,其他报刊依照相关规定支付报酬后,可以不经作者许可进行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网络转载并不在此例,互联网使用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必须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

       据陈然介绍,目前国内主流新闻门户网站大多都会通过签约的方式与传统媒体或网站进行合作,但也有一些内容是直接拿来使用,版权方发现了找过来可以及时删除网站内容,亦或者进一步谈转载合作协议等。

       “真的想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权,收效甚微。”据陈然介绍,他所在的网站曾经历一次版权纠纷。网站实习记者在一篇署名原创稿件中使用了他人的照片,而被图片作者告上法庭。开庭那天到现场发现,被图片作者同时推上被告席的还有全国300多家网站,而庭外和解陈然所在网站答应赔偿给图片作者的2000元现金至今都没有执行。

       实际上,国外一款与今日头条类似的软件Zite也遭遇了类似的版权问题。据《华盛顿邮报》报道,Zite公司早在2011年就在美国被出版商以“非法挪用我们的智慧财产”为由提出警告,最终以双方坐下来谈合作告终。

       而当时Zite的辩解理由和今日头条的说法几乎一样:原理和搜索引擎类似,Zite去掉文章广告是为了让格式更适合阅读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

       今日头条遭遇的围剿讨伐,从反面证明了它影响力的强大。

       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同比增长48.3%,环比增长9.2%。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60.4%。这一强大的渗透率和庞大的使用人群,让很多公司开始推手机新闻客户端。

       而如今在手机上,今日头条1.2亿的激活用户,日活跃用户量1300万的漂亮数字显然已经超越了很多传统的新闻客户端。

       实际上,今日头条相关人士也坦言,当初在商业模式设计时,从未将版权问题当做成本考虑进去,此次版权风波爆发后,张一鸣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他说,今日头条将出台扶持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广告系统,以及发布一款帮助传统媒体转型互联网的工具,主要功能是快速生成App应用。

       在最近一次的公开演讲中,张一鸣再次强调今日头条只是信息传播介质,组织信息的方式是基于机器的理解,并多次提到和媒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今日头条所属公司字节跳动科技公司,此前亦公开表示,他们让传统媒体的作品扩大了传播面,并为传统媒体的网站带来了流量,而且他们愿意在转载之后付费。

       据今日头条新闻发言人夏勇介绍,今日头条与传媒媒体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版权的方式合作;二是很多网站看重流量,就导流;三是商业利益分成的模式。

       事实上,今日头条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流量分发能力。据今日头条新闻发言人夏勇说,由于今日头条是推荐引擎,每个人手机上的今日头条新闻推送都不同,给不出每条新闻的浏览量,但该应用的月活跃用户数为4000万。此前,每天给搜狐方面带来700-800万PV,一天给环球网带来1000万PV;给中国新闻网带来700-1000万PV。此外,牛车网等一些与今日头条合作的垂直网站也尝到甜头,比如专业足球资讯网站懂球帝目前手机网站四成的流量来自今日头条。

       从这个角度看,掌握了内容入口的今日头条,俨然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

       6月25日,记者先后采访了一地方版权局负责版权审查的官员和某移动APP开发团队老总钟天(化名)。

       版权局方面这位官员告诉记者,像今日头条APP这样的争议其实很多,现在版权局作为管理部门也开始针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版权政策进行调查研究,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APP转码是否属于侵权,截取一小段新闻内容属不属于侵权,这些都需要进行政策规范。

       作为APP开发的资深人士,钟天曾经参与国内多家著名新闻客户端的开发工作。在他看来,今日头条APP被查出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它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跟产品技术毫无关系,就是打了一个擦边球,拿到了海量新闻内容。

       电脑报:今日头条APP的技术模式是怎样一个水平?

       钟天:这个技术模式应该都是一种老模式,算不上新技术。

       很多媒体的网站本身提供了RSS接口,普通的新闻网页也提供了SEO供机器人抓取。RSS都快20年了

       电脑报:有消息说今日头条这种APP的后台服务器达到100多台,从技术上来说这可信吗?

       钟天:这个不好说了,跟它的数据处理量和技术能力相关。

       电脑报:像今日头条这种APP在技术开发上面的难度大不大?
       钟天:一点不大。所谓的推荐算法故弄玄虚,反正都是些不三不四的网络新闻+主流媒体的重大新闻。

       客气点说,这个APP的开发费用不超过20万元,甚至10万都能做出来。

 

对话“今日头条”

“公司邮件也是一种合作方式”

       6月25日,“今日头条”APP出品方、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公关经理杜晨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从他们的角度解释了这次版权争议事件的来龙去脉。

       电脑报:国家出版局立案调查以后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影响?目前进展如何?

       杜晨:立案调查这个名字很可怕,其实是行政主管部门对投诉作为一项工作明确下来,然后去做调研和调查,这就叫立案调查。版权局的声明出来后,我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和版权部门去沟通、汇报,如果有相关的信息我们会第一时间通报给外界。

       电脑报:最近媒体报道中多次提到你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而张一鸣也曾说自己“不是一个媒体人,只是一个码农”,App store里,你们也被划分在“新闻”类应用之下,你们对自己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杜晨:这些话不是我们说的,是媒体强加给我们的,张一鸣说是“码农”那句话也有前因后果,被媒体断章取义了。我们一直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从来没有变过。我们不是媒体,只是一个推荐引擎的工具,和搜索引擎相比,其背后的原理技术比搜索引擎更先进。我们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科技公司,没有一个记者、编辑,70%都是工程师。

       电脑报:所以你们的公司从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版权是个问题,没有相关的考虑来做这个,才导致了今天的被动,对吗?

       杜晨:如果没有这次融资的消息,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这家公司。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确实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重视版权合作,我们的产品上线不到两年的时间,目前与我们合作入驻的媒体有4到5千家,签约的有上百家。

       电脑报:合作的有4-5千家,但签约的只有上百家?

       杜晨:对,大部分合作还是以公司邮件的形式,搜狐也是这样,我们和他们的好几个部门都有公司邮件的往来,搜狐不仅主动要求导流量,还给我们提供适配接口。不过这些目前都停止了。以前我们的经验比较少,现在也越来越注重协议的签署,口头邮件还不行,要签署正式的协议,我们也在提高我们的合作门槛。

       电脑报:你刚说了,公司70%的员工都是工程师,那有多少人在负责版权、合作呢?这次事件后是否会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杜晨:公司200多个员工里,70%以上的都是产品和技术人员,还有20人左右的团队负责人工审查(不是记者、编辑),20多人负责商业化的内容,也就是我们的广告业务,还有10多个商务合作、运营人员,版权方面的人手确实不多,原来只有一个,现在我们也在慢慢扩大这个团队,为了能和合作伙伴做更好的沟通。

       电脑报:可现在版权问题还是你们最大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杜晨:其实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不单纯是版权问题。因为今日头条上线至今唯一的一场官司(和广州日报的)已经庭外和解了,而不论是搜狐还是之前的一些平面媒体,对我们的讨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可能口水仗是这个行业最为普遍的形式。你可以去下载一个百度新闻或者腾讯浏览器看下,它们是怎么做的。只是现在大家都选择性看不到,只盯着我们。

       电脑报:据说你们现在收入已经过千万?主要以怎样的形式来实现?

       杜晨: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信息流中植入广告,而内容详情页面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信息流中出现的新闻资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点击新闻标题后直接将用户导入版权方的网站,比如中新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知名网站都是采取这种合作方式,而且,我们还会根据合作伙伴的要求,确保他们原来页面上的广告位不被过滤掉,从而保障其商业利益;而对于一些地方性的小网站,由于其缺乏移动端的能力,今日头条会在经过其授权后为其提供转码服务,也就是说点击标题后跳转到今日头条的服务器上,但版权方会保留自己的品牌露出。

本文出自2014-06-30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25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