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机升级 > 电脑外设 > 评测
创新ZEN HYBRID蓝牙无线降噪耳机体验
  • 2022/9/23 12:22:5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在高带宽高码率音源支持、ANC主动降噪等一系列光鲜名词加持下,尽管TWS真无线蓝牙耳机普及之势不可阻挡,消费者选择众多,但始终面对的是一个“整齐划一”的产品。外观的个性化百花齐放并不能掩饰核心体验———千篇一律的听感。但今天,我们手里拿到这款蓝牙无线降噪耳机可以说是

在高带宽高码率音源支持、ANC主动降噪等一系列光鲜名词加持下,尽管TWS真无线蓝牙耳机普及之势不可阻挡,消费者选择众多,但始终面对的是一个“整齐划一”的产品。外观的个性化百花齐放并不能掩饰核心体验———千篇一律的听感。但今天,我们手里拿到这款蓝牙无线降噪耳机可以说是一个革新性的产品,一个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在不同人耳中有不同听感的产品,而且价格实惠,这就是创新最新发布的ZEN HYBRID蓝牙无线降噪耳机。

核心信息:

参考价格:399元

产品形态:耳罩式/封闭式/支持ANC/蓝牙无线/有线耳机

驱动单元:钕铁硼40毫米驱动单元

阻抗:32Ω

信噪比:≥75dB

频率响应范围: 20 - 20000 Hz

主动降噪:支持,并有环境模式

麦克风数量:4

电池巡航:27小时(ANC和蓝牙同时开启)37小时(ANC关闭)

语音控制:支持Siri等

应用程序:声晰飞(Super X-Fi, SXFI)APP

连接:USB-C(充电),3.5毫米立体声迷你插孔,蓝牙5.0(A2DP、AAC、SBC)

附件:USB-A TO USB-C充电线(0.8米),3.5毫米耳机线(1.2米)

重量: 273克

外观:时尚“大白”,舒适、坚固、易用

我们拿到的是白色版的ZEN HYBRID。开箱后可见ZEN HYBRID以折叠形态放置在盒中,并提供了一个材质非常舒适的绒布旅行收纳袋。而折叠后的ZEN HYBRID体积非常小巧,折叠方式非常灵活,它可以平放、半折叠或更紧凑地折叠(耳罩可以旋转90°),非常便于外出携带。

可以看到,耳机单元部分也能活动,旋转角度很自由,大大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同时,ZEN HYBRID的耳罩是椭圆形耳罩设计,所以即使是佩戴戴眼镜的用户也不必担心耳罩与眼镜架“打架”。耳罩非常柔软,由毛绒合成革制成,佩戴的舒适度非常好,我们佩戴后感觉它与面部紧密贴合,完全没有异物感。另一个贴心设计是左右声道标志做在了耳罩内,十分巨大,再也不用像一般耳机那样费力辨认小字去识别左右耳机单元了。

创新ZEN HYBRID的头梁部分核心材质是带刻度的金属梁,这使得它相对很多头戴式耳机来说,增加了不少坚固性,即使折叠后放在行李中,也能经受得起其他物件反复重压而不用担心折断受损。另外可伸缩头带由强化钢材料制成,头梁的长度可根据每个人的头型定制,适合不同的头型,其阻尼适中,推拉起来并不费力,刻有数字方便记忆固定的舒适位置,对不同头围尺寸的兼容性很好。

头梁外部是用皮革材质包裹的,目测应该是蛋白皮。而填充物应该是记忆棉,没有耳罩材料那么柔软,但舒适度和质感也不错,有足够的回弹力,保证头梁与佩戴者的头皮有一定的间隙,能有足够的空气流动,不至于产生憋闷、捂汗的问题,在舒适性上做得十分到位。

除了通过耳罩内的L/R标志区分左右声道外,其实用户还可以根据耳机的按钮位置来区分。充电接口在左边的耳机上,而音量键、电源键(蓝牙配对键)、3.5毫米耳机接口和ANC主动降噪开关按钮都在右边的耳机上。因此,它在操作也是非常方便的:所有的操作仅用右手一只手即可轻松盲操——按钮都做了适度的凸起,阻尼反馈灵敏。可以说在硬件层面的易用性方面也是拉满了。

需要特别提及这个ANC降噪按钮。我们只需要操控右耳罩下方的ANC主动降噪控制按钮即可,按2次可以环境模式,再按一次是关闭环境模式,如此循环,我们可以通过蓝色LED灯的亮灭状态判断操作是否成功。只是不足的地方是开启和关闭ANC功能,耳机提示语音是英文的,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不太友好。

在播放控制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关键和音量加减键实现。其中音量加减键的长按实现选曲,音量键短按实现播放和暂停。唯一让小编稍微感到有点容易混淆的是唤起语音助手的操作,长按开关键2秒唤起,但很多时候因为手机APP资源占用引起响应的问题,容易多按几秒不松手,导致耳机关机。新用户可能需要适应下。另外一个稍显不便的是,语音通话功能在有线辅助模式下不可用。

但总的来说,这款耳机无论是材质、收纳携带性、坚固性、佩戴舒适性和操作易用性方面,都可以说超越大部分同价位TWS头戴耳机了,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

音质:核心硬件加持表现超过预期

接下来来到最核心的听感方面。在这方面,创新ZEN HYBRID给了我们足够的惊喜。首先它的驱动单元直径达到了40mm且采用了钕铁硼磁体,这在300元级的TWS耳机上相当少见,基本上600元以上级别的TWS头戴耳机或者游戏电竞耳机才会采用这样的配置。因此其在声学上的理论上、下限就比很多同价位的TWS耳机高很多。

巨大的耳罩内空间不仅提高了舒适性,也是因为容纳大直径驱动单元的需要

实际的听音感受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

当你戴上ZEN HYBRID耳机时,我们发现其对外部噪音的衰减很好,哪怕是没打开ANC或环境模式,其耳罩设计也提供了较好的被动降噪隔音功能。即使在较高的音量下,也很少有漏音现象,哪怕你在听死亡重金属也不会担心会打扰到周围人,非常适合在公共场合使用。

同时它的主动降噪的效果在同价位TWS耳机上也堪称完美,打开后的空白底噪微不可查,基本完美屏蔽了周围的嘈杂声音。小编在临窗位置使用耳机,打开窗户,楼下是繁忙的立交桥主干道,但并未对听音造成明显的影响。

在听音体验环节,我们使用了QQ音乐播放目前的流行歌单,以及下载在本地的三个无损音乐专辑: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作为流行音乐歌曲代表,孙露的《如果没有你》作为专业通俗唱法样本,而S.E.N.S神思者乐队的新世纪交响乐《故宫的回忆》作为交响器乐代表进行听音,并city pop风的亚兰知子等的普通MP3专辑作为对比。

从整体听音体验来说,这款耳机得益于40mm大动圈单元,有着浑厚的低音和清晰的高音,音色风格偏暖,清晰地勾勒出音源的瞬态。同时中音分明,人声清晰度高。低音方面婚后但并不肥厚,轮廓清晰,高音再现很清晰,一直到超高频范围都很顺畅,而且没有咝咝声。

因此,在其频响范围内及同价位的耳机中,可以说它的声音深度感知是非常好的,既适合流行和摇滚音乐,也适合听交响乐、有声读物和广播剧或观看电影。在一些其他耳机上,会有激活ANC功能,导致主动降噪形成的底噪影响耳机声音表现的现象,但在这款ZEN HYBRID耳机上,无论是打开ANC主动降噪还是切换到环境模式,耳机都能提供一致的声音特征,不会对音源本来面目造成影响。

最后,不需要担心耳机在中途没电,动圈单元是续航友好型单元,这款耳机标称电池续航为27小时,实际上小编白天听了两个工作日暂时还没有提示需要充电。

个性化:不用买“水果”,声晰飞黑科技体验独一无二定制音

体验这个耳机最大魅力在于配合使用ZEN HYBRID的SXFI声晰飞APP后的个性化表现。实际上我们也推荐在听本地音源的时候,使用配套的SXFI声晰飞音乐应用程序,以体验耳机的最佳音质。Zen Hybrid强大的低音和清脆的高音最好通过在应用程序中打开SXFI效果来实现。

那么,什么是声晰飞SXFI呢?它是创新发明的一种音效定制技术Super X-Fi的中文名称。这个技术的核心,其实和刚发布的iPhone14 配合新的Air PODS PRO的“定制音效”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创新则已经推出了好几年。

创新Super X-Fi是一种计算型音频技术,它使用复杂的算法和计算密集型技术,通过复杂的头部和耳朵映射过程,为每个人定制适合的音频。使用实时图像检测和分析,从头部特征中高精度地提取数百个人体测量参数。 然后,APP的人工智能引擎使用这些参数以及目标耳机的单元参数,并将它们与所需房间声学的多维地图合成为一个独特的声音配置文件。

利用这个配置文件,Super X-Fi声晰飞为耳机再现了自然宽广的音频声场,为每个人的独特体质定制了神奇的聆听体验。对于ZEN HYBRID用户来说,所有这些功能只需要下载安装声晰飞APP,激活后,根据向导指示,用手机拍摄扫描自己的左右耳形态及头型,即可完成耳模的声学配置文件定制。

定制耳模只需要用声晰飞APP在向导帮助下拍摄扫描左右耳和头部轮廓即可,最好请人帮忙拍摄更好把握角度定制头模后,配合声晰飞APP找到相应支持SXFI的设备,即可在播放本地文件(因为要AI分析音源波形适配耳模)时,享受到只属于你的个性化音效了!

实际体验下来,声晰飞个性化音效的播放,实际上有助于音频信号具有更为明显的空间深度,但又显得非常自然,这功能绝对让人上瘾。遗憾的是,由于流媒体在线音频没法提前分析波形进行处理,因此声晰飞暂时无法使用很多采用隐藏格式的在线音频流媒体服务,但欣赏本地高品质音频已经足够惊喜。

总结:越级TWS主动降噪耳机。

除了提供足够悦耳的声音和足够好的降噪,创新ZEN HYBRID在价格方面也是相当具有竞争力,在300元级范围内提供了很多在600元以上级别产品才提供的配置和特性,在性价比方面堪称完美。这款耳机在佩戴舒适性上极为出色,配合极佳的主动降噪效果、灵活的携行性和长时间的续航,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旅行都可以成为你的好伙伴。而最为出人意料的是它提供的音质表现,特别是声晰飞个性化音频定制技术的引入,让它以黑科技的巨大优势再次将其他竞品甩在了后面,也为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者提供了一次真正千人千面听音体验的机会!

本文出自2022-09-19出版的《电脑报》2022年第37期 E.硬件DIY
(网站编辑:pcw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