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为了换色?机箱升级背后的事

2012-8-24 10:39:40中关村在线

开始思考 升级等同于换色?

    机箱升级是为什么而升级呢?笔者觉得机箱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如果一件工具不够趁手,让你用起来不舒服,你就不想用它,进而有了产品升级。

    机箱升级,是为了弥补一款较早的前身标准版产品的不完美之处而产生的,在局部进行细微的调整,但是很多所谓的升级版本却只是换个颜色,间接性的偷换了概念,欺骗消费者。其实机箱设计是基础,但是按照国人传统的观念,要做什么一定要从头到尾全部自己来做,事实上这并不符合现代的商业理念。国内的机箱厂商在衡量利润的时候总是把生产制造成本作为重头,把增加制造成本视为罪恶,这也是国内机箱品牌远远落后于国际品牌的重要原因。然而升级是为了弥补这一缺失,让用户从外观到设计、从表到里,使用得再得心用手些。

    今天笔者和大家来聊聊最近阿尔萨斯精甲战神白色“升级版”的机箱产品究竟为什么升级?而又用了哪些升级变化的地方? 笔者也想通过这款机箱的升级,聊聊机箱升级换色背后的故事。


 

基础版与升级版

    升级版的机箱大多是在五金架构不改变的情况下,进行局部功能和细节的调整。为什么颜色成为机箱升级后的首选变动呢?一是由于机箱本身属于外观性产品,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最大动力不是在功能方面而是在外观设计,换句话说,机箱好看买的人就会变多。二是,目前仍然有大量国内机箱厂商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1个机箱80个面板的时代,事实上我们不可否认无论什么时代消费者都会根据机箱的外观来选择产品,但是这个外观指的是机箱的整体外观设计,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仅有的那一张脸。

    上面两款不同颜色的机箱,虽然同属同一型号,从外观上看,还真的看不出什么差别,除了颜色的区别。笔者开始思考,升级等同于换色?


难觅 白色机箱为何少?

    显而易见,阿尔萨斯机箱精甲战神升级后颜色变成白色,打破最常态的黑色科技感,采用了极端反差的“白色”潜意识中留露出个性。首先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目前市场上的白色机箱为什么这么少。而升级后的机箱为何多数颜色也会锁定在白色呢?

    其实一款机箱是白色的话,那么相对黑色来讲,白色版本机箱工艺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纯白色的机箱充满个性化

象征科技感的黑色

    白色机箱的喷漆过程中,不仅要对工人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还对喷漆车间的环境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在国内机箱厂家普遍使用手工喷漆处理的背景下,喷漆工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在白色机箱上很容易造成喷涂不均匀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废品率大增也让白色机箱成本大幅上升,直接导致产品最终售价要高出许多。

    从这三方面原因可以得出白色不仅象征着个性,也很好的诠释出产品的高端感和时尚感,比如时下最为火爆的苹果一系列产品,都是以白色包装产品。如果一款产品升级之后是白色版本且价格保持原始,笔者倒是觉得厂商对消费者开始贴心了。 

百分之九十黑色机箱

    接下来打开ZOL产品库最热的前十款机箱,可以看到百分之九十都采用充满科技感的黑色机箱。而前三中却有一款白色机箱的出现并不是奇迹,其实白色机箱也是很受用户的喜欢。


使用数量最多的风扇变蓝光17厘米

    接下来,看看使用数量最大的产品——风扇,其实细心的朋友真的可以充分感受DIY折腾的乐趣,整个电脑平台数量最多可以多向组合的产品就是风扇了。

    在风扇方面,玩家可以有这样几种玩法:第一种,将风扇改装成炫灯扇,可以是单独购买各种炫灯的风扇,可以购买LED灯条贴在原始风扇上,让平台在工作与不工作直接进行简单的灯光转换。

    第二种,根据风扇的大小,和机箱本身的风扇位大小,搭配自己喜欢的尺寸,或者为了加速空气循环可以按照升级后的大尺寸风扇进行组建。

    第三种,根据现有的风扇位和标配数量,进行排列或者升级构建适合自己平台的风道。例如正压风道,有负压风道,有垂直风道,让玩家动手,选择一款适合自己机箱内配置的风道,也是一门学问。

风扇位和尺寸

基础版(标配2个)

升级版(标配3个)

前置进风位

120*120*25mm 
140*140*25mm 
80*80*25mm

170*170*20mm
140*140*25mm

顶部风扇位

120*120*25mm
140*140*25mm

170*170*20mm
140*140*25mm

后部出风位

120*120*25mm

120*120*25mm



看出变化了吗?

170MM超大风扇

    通过图表,观察升级前后主要的区别在于风扇的尺寸变得大了很多,其实,大尺寸风扇可以使循环气流速度更快,阿尔萨斯游戏机箱精甲战神(经典纯白版本)与精甲战神2011版的一大区别在于顶部和前板风扇升级为两个170mm超大LED静音风扇,后置一个12cm LED静音风扇。大尺寸风扇风扇配合独家开发的专利分区式散热技术,专利隐线式走线技术,可把机箱内部的散热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强散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扇数量带来的困扰。


硬盘保护 从设计到安装

    硬盘只要在日常使用中注意一些小技巧,便可以减少硬盘出故障的可能性,从而延长正常的使用寿命。

    “有一个2TB的日立硬盘,温度经常在55度以上,而机箱内的另外两个希捷硬盘则只有41度左右,想买一个硬盘散热风扇,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从2010年开始硬盘散热问题逐步被重视起来,也会思考机箱在前置的风扇能否吹透等等,但是笔者觉得日常使用或者安装设计也需要从细节入手,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细节不周到引起硬盘换掉。



基础版——硬盘安装方式


升级版——硬盘安装便捷不少

    比如,在硬盘位的设计。相比两个不同硬盘支架来比,笔者觉得第二个会更加便捷。升级之后硬盘架的取卸方式改为:只需两指稍稍向内轻捏,即可徒手完成安装与拆卸。十分方便,轻松安装硬盘。有效的避免了在硬盘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中,过分摇晃或与机箱铁板剧烈碰撞现象的发生。

硬盘减震垫

    我们都知道,硬盘是十分精密的存储设备,在进行读写工作时,硬盘的磁头在盘片表面的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时候,两者也是接触的。所以,一旦,硬盘在工作时,发生比较大的震动,就容易造成硬盘损坏或者数据丢失。

    在硬盘笼内设计有防震垫,避免机器运行中共振现象的发生,可有效延长硬盘的使用寿命。 

硬盘位升级后的整体内部结构


拆卸方便

    硬盘行业从洪水之后,价格也是起伏跌宕,对于玩家来说,每一个硬件的保护都像硬盘一样,从细节开始着手,保证东西到了自己手里,就尽量延长使用寿命。


我隐我隐 让你看不见我

    机箱电源下置的主流结构控制,拼功能,拼价格成为DIY最为主要的两件事。说道背板走线,肯定地说可以背板走线的机箱有了,不过真正可以背板走线的机箱又有几个呢?目前国内厂商的背线机箱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就是背板走线空间非常有限,有些机箱甚至小于10mm,这样的空间可以说连某些电源的24Pin放进去然后合上后盖都存在着不少问题,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解决背板线材的方法:一是选购凸起的侧板设计的机箱,这样可以扩大机箱背板空间,完美的完成走线需求。二是选购内部设有走线槽的机箱,也可以将线材很好的隐藏。其实说到底,走线就是隐线,隐到看不到的地方,自然就是成功了。有点像捉迷藏吧,一个成功的隐者,就是让人看不到。

 

升级之后的隐线效果


加宽了走线槽位尺寸

    阿尔萨斯机箱精甲战神(经典纯白版本)使用全新方式进行隐线式走线,CPU电源线等所有线材全部藏身于隐线槽内,不再暴露在视线内,正对着主板的侧面没有任何线材干扰。

     和之前版本走线方式升级之处在于:因加宽了走线槽位尺寸,机箱CPU线等全部线材可完全隐藏在创新隐线盖内,不再暴露在背板右侧。


网 不是解决防尘唯一办法

    在买苹果周边的配合时候,可能最大的感触是,原本买个套,结果赠送你各种充电防尘塞或者耳机塞,目的是让你的宝贝远离灰尘的污染,延长手机或者平板的寿命。礼物虽然很小但是确实可以帮助很大的忙,下面的成交记录最起码可以说明防尘很多人都在做。



防尘很多人都在关注也在做

    在机箱产品防尘也是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厂商和用户可以从两个维度去修炼,一是在机箱产品中加入防尘网,最好是可拆卸防尘网,这样便于周期性的清理;二是在I/O接口部位设有隐藏式的防尘盖,有效防止外界灰尘进入接口内部,功能类似苹果耳机塞。


防尘网

    机箱升级后,可以充分利用防尘功能去吸引玩家,防尘网成本投入一般都比较低,假如现有的五金架构不变,在装有风扇位的地方稍加安置防尘网,便可以最有效地阻止灰尘入侵。


前置面板使用半年的效果

 


机箱顶部使用半年的效果

    目前机箱对于USB3.0接口、USB2.0接口、耳麦接口等的安放地不是前置面板就是在顶部,然而这两个地方都是非常容易吸附灰尘的地方,笔者拍了同事使用半年的机箱可以清晰的看出,顶部和前面板的灰尘堆积情况很严重。


防尘盖

    如果顶部在升级后,设计成推拉隐藏式外设接口防尘盖,不仅在处理灰尘的时候可以轻松用抹布搞定也不会担心灰尘会落在机箱内部,造成其他硬件的伤害。

    还有一个感触是,如果防尘盖做的好了,给机箱增添了不少的美观。个人觉得采用晶莹剔透的白色,透明度更好,隐藏盖下1个USB3.0接口、2个USB2.0接口、1个SATA硬盘热插拔接口及一对耳麦接口清晰可见。

    编辑总结:不管机箱升级是厂商的一种噱头手段,还是真的为了产品完美而升级的做的必要措施,笔者还是觉得机箱是我们的一种工具,如果工具不能够达到最大的价值,方便用户操作,那么就需要升级或者换代。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整个机箱架构,产品的供求不在是简单的厂商设计到卖掉这么简单,而是因需随时改变制造或者创造。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