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一场关于无人机的飞行梦
  • 2015/6/17 9:33:2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本报记者 熊雯琳
【电脑报在线】手机上下单点一份皮萨,最多30分钟,无人机就能将皮萨送到用户手里。

“无人机就像一台空中的 ‘iPhone’,可以安装很多APP实现更多你无法想象的功能。”

——亿航创始人熊逸放 



手机上下单点一份皮萨,最多30分钟,无人机就能将皮萨送到用户手里。6月10日,智能无人机公司亿航与百度外卖联手,在北京五环外的西二旗和回龙观两大区域试水无人机送餐。整个送餐过程由一名专业飞手来操控,送达指定地点后,用户自己下楼从送餐员手里取得食物。

不过可惜的是,无人机送餐在10日仅完成了两单,就被公安部门叫停了,原因是北京政策要求全面禁飞,即使五环外不可以。“活动办了一天就结束了,很多用户还没来得及体验。”亿航公关负责人冀晨悦告诉记者,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觉得非常有意义,“虽然现在政策和监管体系还没完善,但至少我们探索了无人机送外卖的这种商业模式。”

实际上,在无人机火起来以后的一年里,众多无人机的厂商在尝试让无人机的运用多元化,此前亚马逊曾用无人机来送快递、汪峰用无人机来求婚等等。

这家总部在广州的无人机创业公司“亿航”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快速发展,公司估值翻了25倍,成员从早期的四五人发展到近100人。在今年的CES,它们还捧起了最佳无人机奖。

而亿航能够在短短一两年内火起来,核心在于亿航试图带来的颠覆性用户体验——无人机的傻瓜化操作。与之前所有公司不同的是,亿航生产的无人机废弃了遥控器(可以兼容),改用智能手机上的一款APP操控飞机,唯一需要增加的是一个笔记本电源大小、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的通信盒。而这样的改变使得无人机的操控变成了零门槛,也为普通人实现飞行梦想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极客相遇迸出的火花

       几位创始人的经历一直被媒体津津乐道。
      根据公开的报道资料,熊逸放16就去新加坡读书,并且一直没有停止过“折腾创业”:卖过电话卡、和几个同学做过中文团购网站。2012年,一心想创业的熊逸放考入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读硕士。杜克浓厚的创业氛围让他如鱼得水,报创业班,每月坐七八个小时飞机往硅谷跑一趟。之后他还拉了几个人做了款情侣日记软件:Chapter。尽管从商业角度看并不成功的项目,但却让他不断积累创业经验以及和投资人交流的机会。

2013年5月毕业后,熊逸放和朋友做了全球可穿戴设备数据库的网站,当时智能硬件的热潮已经来临,而他们也不断在研究几百款产品智能产品,并且决定回国找智能硬件项目。

回国后,熊逸放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亿航的创始人胡华智。胡华智是一个典型的极客,作为一个骨灰级的航模爱好者,他与朋友创建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收藏了国内几乎所有生产过的航模,还拥有私人飞机驾照。他受工程师父亲的熏陶,从小就喜欢折腾元器件、焊板子,与硬件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胡华智16岁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边上学边创业,他还设计了中国最早的汽车逆变电源,1998年大学毕业时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

真正做飞行器是在2012年。此前胡的创业经历主要在2B市场,而胡华智想建立品牌,考虑做一款2C的产品,向大众市场转型。熊逸放就是在这个时候遇见胡华智的,当时,那款后来命名GHOST的无人机样机已经完成。胡华智在熊逸放的建议下,还在海外做了一次众筹,消费非常成功。

随着原型机逐渐成熟起来,熊逸放又与胡华智深聊了一次,两人决定一起做。到了当年3月份,一个四五人的核心团队很快搭建起来,胡作为创始人主要掌控技术开发,熊负责市场与海外拓展,另外一名联合创始人杨镇全,毕业于北京大学,前赛格威销售总监,主要负责销售。

尽管国外已有许多无人机的开源代码,比如克里斯·安德森的3DR公司的无人机设计便基于开源社区的力量,但那些代码都是基于遥控器所做,将其改为手机操控,程序内部逻辑将发生很大变化。据胡介绍,手机操控最难在操作流程的逻辑定制上,因为各个用户的使用习惯各不相同。为了不断完善飞控算法,胡华智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天12点出门,凌晨才回来,不断测试、调试,至少起落了上千次,摔坏了二三十架飞机。

把无人机带到普通消费者面前

接下来的故事就顺利很多,媒体的焦点和投资也蜂拥而至。

2014年5月,亿航的产品GHOST正式在点名时间众筹,当时产品很快就筹到37万元,7月,亿航又在淘宝做了一次众筹,两次加起来筹到70万元。两轮众筹下来,200台无人机很快就卖完了。众筹之后,大批投资人找上门来,最终,徐小平、杨宁等投了数百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在亿航的设计里,GHOST不需要任何额外的遥控器,能够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起飞、悬停、返航、下降等常用操控都被预设到APP里,并且可以实现一键完成。

2014年12月底,亿航宣布完成来自GGV资本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其估值在短短6个月内翻了25倍。正式成立不到1年,亿航已从最初的四五个人迅速成长为100人左右的团队,其中包括20多人的研发队伍。除了广州、东莞,亿航还在硅谷边成立了市场团队,下一步拓展的方向则是欧洲,因为从目前来看欧美市场相对成熟。

不仅如此,与许多无人机厂商相比,亿航并不只是卖产品,它搭建在SDK开放基础上的第三方开发平台、社交酷玩平台乃至未来的无人机网络平台等几大平台战略,听上去更为激动人心。

“亿航收到关注是因为我们首次把无人机带到了普通消费者的面前,让飞行操控变得更简单。”据冀晨悦介绍,亿航认为互联网将是未来无人机的一个方向。例如亿航用户可通过APP与朋友分享航拍视频或者社交互动。无人机将会走向大众、智能、社交的时代。

无人机市场有多火?

不提数据,也许你能从他们的工作状态看出些端倪。记者在一周内先后约了三家无人机企业的采访,最后得以采访的时间都是在晚上和深夜。其中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晚上11点了还在和客户开会,而为了交流采访,记者经常在深更半夜收到他的微信回复。

“从去年春节一直到现在,几乎行业里所有的公司都没有过节假日的概念。”从事飞行控制器研发的上海极翼机器人公司创始人陈壮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极翼在这个行业里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增速惊人,“和飞一样,整天被客户追着跑。”

目前国内到底有多少家做无人机的企业?

而记者在电商平台输入“无人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几万件宝贝,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品牌也千奇百怪。

有数据说是300家,也有数据称接近500家。对此,陈壮坚也表示赞同。

虽然行业估算今年国内的无人机企业将达到几百家规模,但从事飞行控制器研发的,仍然不会超过10家。极翼便是其中一家。这是陈壮坚创业的第三家公司。航模是他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有的兴趣。一直泡在航模发烧友论坛上,他发现当时还很少有人涉足的无人机也许是个机会。于是便创办了极翼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专门做飞行控制器以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

由于与客户签署了保密协议,陈壮坚并没有透露他们的客户名单,但据他介绍,目前很多无人机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或者与他们有合作。随着市场的火热,他们的团队也逐渐壮大起来,今年,极翼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人民币。

然而,陈壮坚对于火爆的无人机市场也有自己的冷静看法。在陈壮坚看来,目前尽管无人机在消费领域的进入门槛低,但其实大多数都还达不到无人机的要求,最多只能算是航模。“这其中的门槛首先是飞行控制器的设计能力。”据陈壮坚介绍,作为无人机的核心,很多小公司都做不了。“而有了飞行控制,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做行业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开发。”

本文出自2015-06-15出版的《电脑报》2015年第23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