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群体像:他们已被AI悄无声息干掉了
  • 2017/8/10 15:36:4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机器总是比人先进厉害的。没办法,我们还能怎么办呢。”半年过去之后,卢云已恢复了平静,昔日一身手艺没了用武之地,他不怨机器,却难掩盖被遗弃的凄冷与纠结。

 

       货品堆积如山,拆卸、扫描、记忆、分篮……周而复始,这就是传统分拨中心分拣员每天的重复工作。


     “不知道,这些员工的未来在哪里。”35岁的刘尧站在二楼走廊,望着一楼大厅中挥汗如雨的数十名快递分拣员说。

       他是西南某省邮政速递物流中心邮件集散处理中心副经理。在他所在城市,有多达几十万个城市网点,但根据传统快递企业收件配送的路径,首先要将包裹聚集到分拨中心,分拣员需要看着包裹地址,凭借记忆确定包裹应该发往哪个网点,完成分拣再集中运输。

     “不仅工作量,最关键是要记住每个地址代表的网点,一旦出错,包裹就很可能就会在路上多走几站弯路。”刘尧说,因此分拣员难招、难培养、难留人,投入成本也高,然而还是常常出错。即便刘尧本人,下班之后也会经常因为一个急件的错误路线而焦头烂额。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智能分拣、无人分拣很快袭来。与邮政物流这种步伐较慢的国企相比,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快递物流的新气象——在浙江义乌申通智能机器人分拣系统仓库,一群机器人“头顶”黄色小托盘,仓库两侧放件员将快件放在托盘上,面单朝上进行信息采集。机器人根据后台传送路径信息,沿着地面上的二维码“路标”,到达指定地域格口,托盘翻起,快件顺着格口滑槽落入编织袋中,再由人工进行打包。

     “350台机器人同时作业,日均处理快递包裹达60万件,可减少70%的人工。”义乌申通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陈振龙不仅如此,分拣准确率也提高到100%,避免了人工分拣差错率高带来的二次处理成本和车线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避免分拣员操作中出现抛件现象。

       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各大快递公司日常状态。“原来我们网点高峰时要30多个分拣工人,现在10个人就够用了。”在南昌,圆通一家分公司负责人说。但现在,全自动分拣线有100多个建包口,快递员只要把快件放上传送带,剩下的事交给机器。

       挡板式分拣机、浮出式分拣机、倾斜式分拣机、滑块式分拣机……出了以上种种自动化分拣机器,智能配送机器人、无人机、大数据平台也纷纷上阵,也成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方向。“传统人工时代,经常出现供货过多、过少或各仓匹配不均衡情况,我们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销售预测平台,智能指导和触发从供应商采购到不同仓库层级间补货、调拨。”京东一位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或许,随着AI的发展,在分拣这个工作领域,人类将毫无疑问被彻底淘汰出局。即便是邮政,各地也在花费巨资建立庞大的自动化分拣中心,“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采用全自动化分拣流程。”刘尧说。

       唯一的问题是,到那时,文化水平不高、年纪已大的传统分拣员工,该怎样去适应社会的残酷呢?

 

3、找不到未来的催收员和信审员

     “没技术含量的人力工作,总要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刚被裁员的小惠对此有着很清晰的认识。

       被裁前,小惠是某金融公司的一个电话催收员。这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行业,上厕所都需要按暂停键,否则就不断有电话进来每天机械重复,永不停歇,是她过去几年的日常工作。

       由于各种金融业务的崛起,催生了这个庞大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从事第三方债务催收的公司已达2500到3500家,催收人员近30万人。没有要不回的债,只有想不出的招,死缠、烂打、羞辱、谩骂,债公司的手段很多人都见识过。

       其中,催收最核心的电催业务,大多依靠网络云平台,拨打网络电话和群发短信。开始是手工拨打,后来升级为点击呼叫,现在是网络系统自动呼叫。最近,其本质,是将电催员时间分秒不漏地利用起来。”小惠说,每通电话必须控制在1分钟以内,催收员在拨电话的时候,就要开始翻看客户资料。而有一些软件,会同时拨出几个电话,为就是节约拨电话时间——个电话没挂,一个电话就在系统里等待,无缝衔接。

       因此在诸多描述中,电催就如一个“血汗工厂”,会将所有人榨干到极致。有某大型银行高管透露,“其呼叫中心有上千名坐席,一天打10万多通催缴电话。”

       现在,这个古老行业正在急剧改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将催收行业标准化、智能化

   “常见做法是声文识别,主要使用智能算法来查找,验证和分类客户的在线足迹依据严密的业务逻辑完成信息验核、还款通知、催收警告等任务,并且能将客户与机器人的通话全文转写,为追款提供结构化数据线索。在资产处理领域有20余年运营和管理经验的资易通CEO盛洁俪如是说。

       最终,像美国的催收公司True accord一样,服务全美20多家大银行,市值过亿美元,员工却只有15人。这意味着,一些靠着谩骂或威胁催款的催收员,在监管浪潮下,被大批地淘汰、清洗。有消息称,一家上千人的电催公司,如今裁员到只剩下70人。很不幸,小惠就是被裁的其中之一。

       与小惠被裁不同,信审员小齐还在迷茫中坚守,但如小惠一样:在这个行业,已找不到他们的未来。

       以前,信审员是个体面工作,只招聘名校毕业生。工作主要是控制风险,看看每笔贷款是否达到放款的标准。工作有5个流程:核实客户信息、核实使用产品、问询还款方式、评估还款能力和提醒客户按时还款。可以说,他们直接决定了是否给客户贷款。

       与电催类似,大部分信审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话审核,行话叫“电核”。小齐说,一个信审员一天可以审50单,平均下来一单最多15分钟。总之,他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机械简单的重复着。

       但人工智能浪潮很快袭来了。小齐公司,建模组、反欺诈部、数据部等一个个新部门建立起来。小齐很快发现原来的工作经验几乎毫无价值,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风控等等概念,似乎才是真正在做风控的标配。像小齐这样的信审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他们没日没夜的拼命干,核一天不过审核50单,机器审核量一天超过万单完全解决了人工审批主观性、效率低等弊端

     “一些公司已经完全裁掉了信审人员,我们的信审在逐渐减少,未来所有决策都将自动化。”捷越联合授信评审副总监李强将其分为4个时代:大数据1.0时代,有App信审系统;2.0开始引进征信系统;3.0有了建模、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到了4.0,则是完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眼下,无疑正从3.0向4.0过渡。到那时,所谓人力,只会用对风控系统的建立、监督、维护上,所有的决策,都将“自动化”。

       因为征信系统的缺失,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之中目前仍有一些灰色地带,需要人工审核——这是信审员的最后稻草。但有不少专家断言,留个人工信审员的时间,不过5—10年。可怕的是,信审员之前的工作经验几乎无价值,他们的经验对其他岗位毫无用处。

 

深度调查:

被AI替代的人去哪里了?

机器换人培训班

     “无论多么熟练的工人,也不可能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而且不会出现差错,所以机器在工业生产中尽显优势。”采访中,刘尧的这句话,某种程度上道出了“AI取代人类职业”的最重要原因。

本文出自2017-08-07出版的《电脑报》2017年第31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