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马云说了不算”?蚂蚁小步走
  • 2023/1/12 11:27:2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吴新
  • 作者:
【电脑报在线】蚂蚁与阿里的“隔离”再度得到强化。

“马云说了不算”


蚂蚁与阿里的“隔离”再度得到强化。

近日,蚂蚁集团发布公告,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股东上层结构的调整,调整的核心则是主要股东投票权的变化。

主要股东投票权由此前的“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行使股份表决权”,变为“包括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马云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股东上层结构调整,还包括在董事会层面引入第五名独立董事,实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过半。

这两个变化体现了近年蚂蚁整改工作的重要路线之一——提升公司治理及董事会的独立性。据公告表示,本次调整完成后,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

独董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一环,对于董事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履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蚂蚁8名董事中已有4位独立董事,包括知名经济学家(黄益平)、资深财务专家(郝荃)、资深法律专家(杨小蕾)和具有丰富国际监管经验的人士(史美伦),这样的组合可以保证董事会的专业性,而独立董事占比大,也有利于董事会更独立地履职,这些均有利于蚂蚁集团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总的来说,经过本次调整,马云将不再是持有公司34%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而是成为公司的10大股东之一,根据蚂蚁公布的调整后的股权结构图穿透,马云的股份表决权从53.46%下降到6.208%;另一方面,董事会成员数量和结构上调整,使股份表决权更加透明且分散,董事会层面任何存在“联合体”的可能性都被弱化。

调整后,尽管蚂蚁的股东及持股比例没有变化——其单一最大股东仍是阿里巴巴集团,持股比例约为33%——但阿里的“剥离行为”已经卓见成效。

除了金融产品整改和电商平台数据共享脱钩外,在经营管理层面,蚂蚁集团现在相关管理层成员均不在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被视为更独立化、减少连带风险的体现。

蚂蚁集团的前身是起源于阿里的支付宝,因此蚂蚁企业文化与阿里一脉相承,管理层很多成员都曾是阿里巴巴合伙人。在阿里巴巴内部,合伙人是整个集团的决策核心,不仅在董事会占主导地位,并且有董事会提名权。而在蚂蚁集团成为独立集团后,部分管理层成员依然保留了阿里合伙人身份。

但自从2021年蚂蚁上市被叫停、集团陷入持续整改后,蚂蚁集团7名管理层均在2022财年退出阿里巴巴合伙人团队,包括蚂蚁董事长井贤栋。

监管转向常态化



蚂蚁的成长史其实一直都处于与监管博弈共生的状态之中。依托阿里电商基本盘,蚂蚁通过“流量平台+支付渠道+各类金融产品”构建出一个拥有庞大资金量的内循环模式。这一模式的弊端在于及其封闭,中国银行某电子银行部人士曾直言,连“央行、银行都搞不清楚其资金流向”。

一位署名“时雨”的资深学者在一篇2020年10月发表的文章中评价道,蚂蚁集团实质上跨界开展非金融、金融、累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务,成为“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

在消费金融金融市场, 蚂蚁首创的“支付+互联网小额贷”即信用付模式大行其道,同类产品数不胜数,如京东白条、美团月付、携程拿去花等等。这些利息高达14%~18%的“消费贷”本质上都属于虚拟信用卡业务,但却处于监管盲区多年,在业内争议颇多。

变化发生于蚂蚁IPO前夜。马云在2020年10月24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一席演讲成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整治行动的导火索。一周后,本有望刷新全球最大IPO记录的蚂蚁被突然叫停上市进程,标志着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整治行动的开始。

过去两年多来,业内标杆蚂蚁成为强监管的风向标。2020年12月26日和2021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两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后,2021年4⽉29日,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腾讯、美团、字节、滴滴等另外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开始逐步落实。

历经两年,整改是否已经进入尾声?就在蚂蚁发布最新公告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在新华社采访中提到,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

郭树清还表示,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从官方不断释出的利好信号来看,从蚂蚁集团开始的整改,或许很快也会以蚂蚁集团结束。

不过对于蚂蚁来说,想短期内重启上市融资也不是易事。

首先是消费金融行业“天花板”已经明确,蚂蚁金融业务成长性受限因此很难再给出较高的增长性估值。

在本轮监管行动中,对互联网小贷行业施行的诸多措施均意在压缩其扩张规模,控制风险,而上市意味着做大规模,与监管初衷不符。据悉,蚂蚁集团收入和利润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信贷业务,在2022年盈利仅有几十亿元,与2020年全年盈利近200亿元的“盛况”难以同日而语。在彭博社报道中,蚂蚁集团最新估值相比于2020年已经跌去了近9成。

其次,此次实控人变阵,也意味着蚂蚁2023年年内上市无望。有证券市场人士表示,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如发生实控人变化,想在科创板或港股上市需要等待一年到两年,想要在A股主板上市则需要等待三年。

不过想拿科技的估值,蚂蚁够格吗?早在筹划上市之初,蚂蚁就曾希望淡化自身金融标签,强化其科技属性,可惜创新业务对集团贡献极少。在中泰证券的调研中,蚂蚁集团包括SaaS(软件即服务)、区块链在内的创新业务收入占比尚不足1%。

但需要承认的是,蚂蚁在十余年的发展中早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如果能在ToB市场持续输出成熟的金融科技产品模块和解决方案,未必不能将数据库、私有金融云服务等产业安全技术推进成为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编辑|张毅
审核|吴新
本文出自2023-01-09出版的《电脑报》2023年第02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