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狂飙突进VR:国内创业者将成巨头炮灰?
  • 2016/2/4 12:35:5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本报记者 熊雯琳
【电脑报在线】蚁视科技的新办公室就在这里。春节前几天,这家刚刚宣布获得3亿元B轮融资的虚拟硬件厂商,将自己办公室工位从50人扩充到了200多人,并在圈子里大肆招兵买马。

山寨问题难解决,未来出路在哪里?

       现在,国内大多数公司在VR领域的“竞争法宝”依然是抄袭自智能手机战场——先用低价普及用户,比如,以价格低廉的眼镜盒子做“前锋”普及VR产品,再吸引用户购买更高级的头盔和一体机。根据记者了解,国内市场上已有几百个不同形态的VR眼镜盒子产品,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几百家VR硬件团队披挂上阵没几个月就推出产品,大多数都是主打低价位抢用户抢市场,从几元到几百元都有,它们既没有品牌,也没有技术底层,不过是拿别人的开源方案稍微改动一下就成了一个产品,品质可想而知。”3Glasses的CEO王洁对这种市场现状颇为担忧。

       刚刚成为国内VR投资金额之最的蚁视科技,同样没能逃开“抄袭”质疑。2014年,在蚁视众筹方案推出时,Oculus创始人就公开表示:“蚁视方案是错误的,建议中国人还是抄袭美国人比较好。”这一度使得蚁视的众筹产生退款潮。

       蚁视硬件产品发布后,质疑仍未停止。一种评论声音是:“蚁视的确是原创,但是原创出一个方形的车轮,这样的创新有什么用呢?”而在网上,一篇被热转的《一个程序员对蚁视的吐槽:镜片畸变》则如此吐槽,“简单理解两者不同就是,Oculus眼镜镜片是球形畸变,蚁视镜片是平面矩形。”

       甚至,就连蚁视CEO谭政的管理风格,比如他让媳妇儿搞管理,每周例会上集体朗诵《出师表》,把大部分硬件业务包出去等等,也被诸多媒体拿来说事。

       抛开争议质疑,对目前疯狂创业、并快速推出产品的VR创业者而言,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其产品是否能够让普通用户接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VR创业者就明确记者表示,他试用过市场上大部分的国产VR产品,与国外的Oculus、PSVR相比,国产在眩晕感、清晰度及延迟等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卡顿、过热等严重影响使用体验的缺陷突出。“普通用户一旦有了不好的体验,对行业发展并不是好事。”

    作为创业者的一员,王洁也认为目前国内创业者VR产品很大部分都不应该推向消费级市场。据悉,3Glasses还没有针对PC端销售,相当一部分硬件产品通过官网渠道卖给用于创作内容的开发者,平台的8万多用户也基本上是“圈子里人”,还有一部分提供给线下体验店。“现在说靠硬件赚钱还太早。”

   一部分创业者则打算不靠硬件赚钱。焰火工坊创始人娄池就认为“指望硬件赚钱太难,终端和内容结合打造生态才有机会。”娄池的希望是,像谷歌安卓系统一样,构建一个能成为业内标准标杆的VR生态系统。

    不过,娄池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容易。无论是依托PC、移动生态的VR硬件,还是以前期市场教育、医疗、游戏等为主的行业VR,连谷歌、微软、三星这样的巨头都尚未形成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形成往往需要终端大厂、供应链和开发者社区、内容供应商之间的无缝配合才能最终完善,前期贸然尝试对于一个靠风险投资生存的创业者而言并不明智。

       跳票之后,诺亦腾的团队开始冷静和务实。戴若犁认为,现在整个VR在国内有三条路可走。客厅尺度游戏、移动虚拟现实和商用虚拟现实。戴若犁选择走第三条路,B2B商用虚拟现实。“客厅尺度游戏,需要很大内容、平台、渠道、推广等方面的支撑,才能做得起来。市场已经很拥挤,如果我们硬着头皮去做,死亡率会非常高。所以我们放弃这个方向,只会配合着客户做一些配件,比如手套等;对于mobile这个领域,我们自建了一个技术小组,目标远期,没有任何KPI,让他们放手去探索;而我们把公司几乎所有资源,都用到了第三个方向:B2B商用解决方案。”

    不过,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VR创业,真正需要投入的不是软件补贴硬件的生态战略,而是基于VR领域做一些创造性的产品。“国外发展虚拟现实产业是‘技术导向’,以解决技术问题为核心;而国内目前主要是‘资本导向’,资本要什么,就做什么,踏踏实实做研发和技术储备的并不多。中国的VR创业者,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做研发、技术储备的创业型公司。”一位观察人士说,从长远来看,没技术、没资源、没资金的创业者,在这个战场中生存的几率相当渺茫。

观点:

VR混战已至,VR创业者该怎么办?

——高维资本外部合伙人周流

       最近,我在VR界看了200多个项目,交流了100多个投资人。我觉得我是最积极看VR的投资人,很不幸的是能看懂VR的都是80后、90后,最终拍板做决策是60后、70后,我发现大部分VR创业者找投资人的时候,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明星团队,没有光亮的背景其实找到投资人是非常困难的。

  这是VR创业者面临的最大痛点,如何找到第一笔资金,我这边搞一些投融资的交流群、交流会,150多个投资人中真正看懂VR的不超过10个。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大概是一个不幸的消息。

       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第一一定要把这个团队搭好,一定要搭一个稍微“亮”一点的团队,无论是BAT也好海归背景也好,一定高大上的团队才能融到第一笔钱。第二找大公司交流,大公司的布局里面,很有可能有一个合伙人的岗位空出来。。如果融资实在困难,有资源的话找一家上市公司卡位,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最后是创业方向。PC端和移动端是VR现在最大的两个方向,PC端已经被国际上几大巨头占领,尤其是硬件头显,国内创业者还是不要轻易接触;另外,PC端的VR针对重度玩家,普及到大众消费的未来,还是移动VR比较有优势。

     不过,由于2016年是平台大战元年,创业者还是不要轻易进入到VR平台大战里面来。我在去年看了很多做平台的,当时看的大部分都是小公司,像蚁视、热播包括DreamVR都要做平台,好多都是有一些技术或者有一些内容的。但是现在不同,平台和硬件都很难行得通,因为技术公司、拥有视频版权渠道的公司和手机厂商都在争抢平台入口,创业者是很难竞争得过的。

       现在,VR内容是重点关注的领域。建议尽量选一个垂直领域的定位,并且基于创业者自身基因尽量不要独投,和产业链一起投资,是比较推荐的方案。如果一个VR的创业公司没有投融资和连续创业的经验,会非常难受,很有可能经受两三年的煎熬。市场上是没有回报的,没有盈利模式的,甚至用户都很少,所以作为VR的创业者必须要想办法把这两三年度过去,先存活下来,这是我给创业者的一些建议。

本文出自2016-02-15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06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