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本电脑 > 主流笔记本 > 技巧
真材实料看设计 笔记本的后空翻与拔插分离
  • 2015/11/16 14:38:3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 变形本从来不是主流,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英特尔的心头肉,从Windows 8触控变形之初的百花齐放,到Windows10时代的洗尽铅华,360°屏幕后空翻和拔插分离成为了变形本仅剩的两种形态,曾经这两者也是完全为了实现轻薄触控而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C厂商似乎发现它们并不能完全处于同一个领域,因此,后空翻与拔插分离开始走向不同的极致!

  变形本从来不是主流,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英特尔的心头肉,从Windows 8触控变形之初的百花齐放,到Windows10时代的洗尽铅华,360°屏幕后空翻和拔插分离成为了变形本仅剩的两种形态,曾经这两者也是完全为了实现轻薄触控而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C厂商似乎发现它们并不能完全处于同一个领域,因此,后空翻与拔插分离开始走向不同的极致,而这个趋势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也很可能成为未来PC行业剧变的蝴蝶效应发起点!

百花齐放成历史,优胜劣汰成必然

 




曾经的百花齐放虽然精彩热闹,但正如我们预测那样,市场反馈并不理想,如今,图中这些变形方式或完全消失,或淡然于市场边缘

 

2012年10月25日,代表PC正式进入触控市场的Windows 8操作系统发布,紧随而来的就是各大PC厂商千奇百怪的触控变形本,在2012年底我们还推出解析各种变形方式的优劣的专题文章,简单回顾一下,当时被英特尔称作为“百花齐放”的变形方式多达7种:后空翻、拔插分离、双屏幕(华硕太极)、滑动站立(索尼Duo系列)、滑动提屏(东芝U920T)、框内翻转(戴尔XPS 12)、Tablet单屏轴旋转(ThinkPad Twist)……那的确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时代,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次PC厂商之间的头脑风暴,这也为形态之间的优胜劣汰提供了市场检验的空间。

不过这种“百花齐放“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痛苦的,接受PC的触控操作方式本就需要勇气了,还得面对这么多眼花缭乱的变形方式,就变成100个人里本来有10个人想要接受PC触控,但最后却只有1个人下单,其他9个都持币待购了。

总体来说,笔记本数十年来的第一次形态大变迁 “玩砸了”,过多的形态反而导致了消费者的茫然,也导致了PC厂商的爆亏。

 

  

大屏也后空翻,欢迎来到“笔记本+“时代

后空翻变形正好利用了基于传统笔记本设计这一点,在价格、使用体验、性能、功能都与传统笔记本几乎相同的基础上,不图突破框框去实现轻薄触控,而是将触控作为笔记本的一种附加值,让大尺寸后空翻成为合理

 

百花齐放迅速凋零,也正如我们预测的那样,后空翻形态成了笑到了最后的两种变形形态之一。由于完全不牺牲性能体验,制造成本也低,后空翻现在已经成了变形本的最主力形态(当然,这也与联想孜孜不倦的坚持有关),Yoga风潮正在席卷全球,各大PC厂商也纷纷效仿,成为触控变形本的支柱形态。

而关注后空翻的读者朋友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它并不是以小尺寸极致变形为唯一走向,各大品牌甚至推出了15英寸后空翻触控本,这一点似乎与触控操作背道而驰,毕竟手持是触控的最佳操作状态,而小尺寸轻薄是保证手持操作舒适性的前提。但如果换一种说法——触控是笔记本的一种功能延伸,你买回家的是一台与传统笔记本功能、性能和使用方式完全相同,但添加了变形触控功能的笔记本,最重要的是价格也与传统笔记本基本无差,你还会觉得小尺寸是当务之急么?在北美市场,15英寸后空翻机型很流行,很多消费者的说法就是:就当传统笔记本多了触控功能。

摆脱以往概念中“触控变形必须为手持操作而小巧设计”的思维,而是以笔记本为核心的新思路,就是后空翻变形为大家带来的“笔记本+”形态,后空翻不仅是传统PC用户最能接受的变形方式,有利于渐渐形成PC触控操作习惯,而PC厂商也无需大刀阔斧地改变笔记本设计,可谓一举多得。

 

插拔分离式转入低价入门

插拔分离式目前既然成了“低端入门”的代名词,主要是2000元左右的小尺寸机型

 

我们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插拔分离形态是英特尔力挺出来的。不过,从诞生伊始,它就面临着“重量与续航不可兼得”、“重量与性能不可兼得”、“尺寸太大无意义,尺寸太小性能/续航蹉”等各种矛盾。英特尔之所以力挺这种矛盾重重的形态是相信有一天如平板般轻薄的机型也能有高性能和长续航。但问题来了:无论你如何强,电池如何大,也大不过整合在一起的笔记本。你强,笔记本就能更强——插拔分离的弱势是其形态注定了的。而且,它还不能太大,因为大家抱不动大平板,大平板的意义也很局限。

也正是因为各种矛盾和局限,插拔分离形态一直不受媒体和市场待见,多年后,基本所有厂商都放弃了主流性能机型的插拔分离尝试,转投后空翻阵营。而插拔分离机型则主要局限在小尺寸(如10英寸、11.6英寸)低价机型上,这类机型的处理器也相对较弱,主要是ATOM处理器,好处就是功耗低。

一个清晰的变形格局已经形成:后空翻因为不牺牲性能体验且设计简单增加的成本低,被越来越多的笔记本采纳,成为了触控(变形)的市场主力;插拔分离则因为各种先天局限,只能在低端市场需求突破(甚至都轻薄不起来)。

 

延伸阅读:

SurfaceBook或是拔插分离式的救世主?

插拔分离式注定没有入住主流市场的机会了吗?可能有的厂商并不甘心。

微软近期推出了Surface Book,这就是一款与我们当初想法非常契合的产品,作为一款拔插分离二合一产品,它的处理器集中在体重仅为726g的13.5英寸的平板面,这个重量在手持操作时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而且关键是它才的是与笔记本相同的Skylake U系列低电压处理器,而且键盘底座内还配备了定制版的GeForce 940M独显,合体后就能用它玩游戏了,达到了主流笔记本的性能。

或许,Surface Book的设计是插拔分离的救赎,这种设计让插拔分离告别了低性能,二合一注定性能孱弱成了历史。或许会有更多的PC厂商跟进!

但,它依然有结构性的问题:首先,13.5英寸平板拿来干嘛?除了极小众的绘图设计,貌似意义不大。其次,平板状态下续航依然很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它的设计成本太高,售价惊人,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主流。

当然乐观地看,希望总是存在的。如果PC厂商大举跟进,成本方面至少会得到降低。Surface Book本身并不会成为市场主流,但它或许打开了一扇门,成为插拔分离变迁和进化的契机。

在硬件配置性能够强、功耗够低的前提下,拔插分离可让笔记本与平板两种形态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这一目标在自2012年变形本问世后3年的今天,终于由搭载Skylake Core i5/i7 U系列处理器+GeForce 940M独显的微软Surface Book达成了

 

 

 

 

 

 
本文出自2015-11-16出版的《电脑报》2015年第45期 C.笔记本电脑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